冷战留下的脆弱遗产
谈到冷战中的核风险时,一些人会提及"相互保证毁灭"(MAD)机制。这是一种"同归于尽"性质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对立的两方中如果有一方全面使用核武器,则两方乃至全世界都会毁灭。出于对共同毁灭的恐惧,人们倾向于不使用核武器,更不会攻击有核武器的国家,世界因此得以维持和平。
但从历史上看,"相互保证毁灭"其实是许多场博弈、冲突与危机后,交战双方达成的暂时稳定状态。人类生存至今,或许只是幸运地没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回看冷战初年,我们更惊讶于:核武器居然没被使用过。
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战略是格外霸道的"大规模报复"--任何国家只要敢用常规武器袭击美国本土,美国就会发动大规模核反击。因此,即便苏联获得了原子弹技术,人们依然认为,战争中是有机会使用原子弹的--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就讨论过核武器的使用;而在越南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也曾求助于美国,想用核武器扭转战局。
由此来看,若稍有不慎,"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于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地方恐怕就不是日本长崎了。
冷战初期的核竞赛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高峰,美苏两国一路走到全面核战争的边缘。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预防核战争的理论被纳入考量。当时,核武器的使用焦点已经从单纯比拼摧毁能力,转移到遭遇对手的核打击后仍具有反击能力上--"相互保证毁灭"的核心便是,就算对方发动核总攻,自己依旧有能力发起大规模核报复。
如今核大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亦是这一思路的延伸--陆基、空中和潜艇携带的核打击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相互保证毁灭"机制。
即便如此,整个冷战期间,美苏很少有能安心的时候。比如,当苏联在1960年代计划部署弹道导弹防御设施时,美国曾表示担忧,认为这会颠覆"相互保证毁灭"机制的平衡。反过来,从卡特时代到里根时代的美国决策层,均认为苏联有打全面核战争的准备,因此不断提出新的策略--从先发制人的"预警即发射"理念,到全面防御的"星球大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