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将制定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方案,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或会被纳入M1统计范围。那么,货币供应量目前如何统计?什么主导了M1的波动?M1如何连结经济与市场?口径拓宽后有何影响?
谁在主导M1的波动?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过往经历了四次调整,但主要集中在M2,M1的统计口径没有大的变化。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占M2的20%左右,由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等五项构成。从占比来看,截至2024年10月末,单位活期存款占M1的80%以上,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30%,但M1走势对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最敏感,今年M1同比增速从1月的5.9%一路下降13.3个百分点至9月的-7.4%,其中企业部门活期存款的贡献下降了9.2个百分点、机关团体活期存款的贡献下滑了5个百分点。
M1如何联结经济与市场?M1对于经济基本面的领先性较明显,M1增速的抬升往往预示着价格、企业利润和经济名义增速等将趋于回升,领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3-4个季度,领先PPI同比2-3个季度。此外,M1对于市场拐点也有参考意义,除了2014至2015年等少数时段,M1同比增速的拐点与A股拐点基本一致,伴随着M1走强,经济修复预期对于债市走势也有明显影响。住户贷款、企业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这类广义信用扩张能派生出大量企业活期存款后归入M1,因此M1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居民消费、购房以及企业投资等经济活动。不过,一方面,2018年以来,地产销售和M1的相关性减弱。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在经济循环受阻的背景下,M1对于其他经济指标的指示意义趋于淡化,而广义财政力度对于M1的带动作用凸显。
口径调整后有何影响?与海外经济体相比,我国M1统计口径较窄,首先,我国M1不包括居民活期存款,而美、欧、日M1中均包括居民活期存款;其次,我国M1不包括财政活期存款,而美、日M1都将地方政府活期存款统计在内,欧元区M1则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活期存款;最后,我国M1中没有统计非银金融机构活期存款,而美、欧M1中均包括非银机构活期存款。如果将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今年10月调整后 M1同比增速降幅从-6.1%收窄至-2.3%,宽口径M1的趋势并未发生变化,但波动明显降低,主要是加入了居民活期存款的统计,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化的敏感度下降。对于M2而言,将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并不会改变M2的统计范围。长期来看,我国未来可能会将现金管理类理财、期限2年内的银行债券等纳入M2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