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的伴郎,转头成了破坏自己婚姻的人--陕西柞水县这起重婚案,看得人五味杂陈。已婚女子何某和丈夫的伴郎郑某某公开同居生子,最终双双获刑,可案子背后藏着的婚姻困境、伦理崩塌,比判决结果更让人揪心。
时间倒回2019年冬天,何某和程某热热闹闹办了婚礼,郑某某作为伴郎忙前忙后,谁也没料到这会是后续闹剧的开端。婚后没多久,程某就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独守空房的何某渐渐和郑某某越走越近。从2020年开始,两人干脆公开以夫妻名义住到了一起,街坊邻居看在眼里,却没人想到这已经踩了法律红线。
2022年底,何某生下一个男孩,在医院里,郑某某毫不避讳地以"配偶"身份签了字;转过年来的2月,两人还大张旗鼓办了满月宴,双方亲戚都来道贺,场面和正经夫妻办酒没两样。可这场"幸福"没持续多久,当年3月,郑某某因为非法狩猎被判了刑,这段见不得光的关系才彻底断了。或许是知道躲不过去,何某和郑某某后来主动去公安局投案,一五一十说了自己的事。
法院审理时,认定两人都犯了重婚罪。这里面的关键,可不是简单的婚外情--根据法律,已婚人士和别人长期以夫妻名义同居,还被周围人认可,就算没领证,也构成"事实婚姻",照样算重婚。何某和郑某某有医院签字、满月宴、共同带孩子这些证据,证据链完整,想赖都赖不掉。
不过两人的判决结果不一样。何某被判了1年有期徒刑,缓刑2年,不用真去坐牢;郑某某却实打实判了10个月。为啥有这区别?主要是何某要照顾刚满周岁的孩子,又是初犯,还主动自首,社区矫正机构评估后觉得她能改造好;可郑某某不一样,他明知道何某有丈夫还往上凑,主观上就有错,加上之前有非法狩猎的前科,社区矫正没通过,只能实打实服刑。
这案子一出来,不少人讨论起"男女判罚是否公平",其实法律看的是实际情况,和性别没关系。就像之前江苏有个男的重婚,也被判了实刑。真正难的是重婚案的举证--数据说这类案子定罪率还不到15%,大多是因为证据不足,何某这起能成,全靠满月宴录像、亲戚证言这些实打实的材料。
抛开法律,更该想想案子里的现实问题。何某的丈夫程某长期在外打工,她一个人留守在家,情感上没依靠,经济上可能也不宽裕,才会依赖上郑某某,这其实是不少农民工家庭的缩影。可再难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感情没了可以离婚,重婚这条路,注定是错的。
还有伴郎这个身份,本是新人信任的象征,郑某某却利用这份信任破坏别人家庭,也让人看到熟人社会里的道德风险。现在案子结了,何某能在家带孩子,郑某某在监狱服刑,可那个刚满月的孩子,还有被背叛的程某,心里的伤没那么容易好。
这起案子其实就是个提醒:婚姻不是儿戏,不管是因为寂寞还是依赖,都不能踩着法律红线来。要是感情真的过不下去,好好商量离婚才是正道,一旦踏重婚这条歪路,最终只会像何某和郑某某这样,既丢了名声,还得付出自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