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大重要变革在于教会文化。2015年,方济各在纪念世界主教会议成立50周年之际反思了教会"众议精神"(Synodality)的应有之义和构成,提出"一个倾听的教会"理念,无论主教、神父还是普通教徒,都应彼此倾听。这一观念层面的变革,使得女性、年轻人、边缘化的天主教徒群体获得了更大话语权,教廷还邀请数百万神职人员、普通教徒就教廷的未来发表看法。
2015年,方济各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话,他是第一位这么做的教皇。
至于方济各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更是数不胜数:他关注环保问题,认为环境正义也是道德和精神问题;推动跨宗教对话,在2019年和穆斯林长老会主席、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大伊玛目艾哈迈德·塔耶布签署《人类博爱文件》;凭借西班牙语优势为美国和古巴的历史性和解发挥调节作用;为热点地区的冲突持续发声;2023年曾以87岁高龄前往南苏丹进行朝圣之旅,请求当地领导人结束冲突……
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事爆发以来,他几乎每次露面都呼吁和平,每周至少两次。这场冲突导致梵蒂冈与俄罗斯东正教的关系跌至新低,当时方济各表示,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不应表现得像"普京的祭坛男孩"。
加沙问题也是他的一块"心病"--过去一年多,他多次呼吁释放被哈马斯武装分子劫持的人质,但近来加大了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
诚然,无论教廷改革还是对现实问题的评论,方济各的言行不乏争议--至少"左翼教皇"的评价意味着他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神经。2023年1月有消息称,已故澳大利亚枢机主教乔治·佩尔 (George Pell) 曾在2022年撰写了一份匿名备忘录,谴责方济各的教皇任期是一场"灾难"。
另一方面,方济各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派",他在坚持教义传统立场的问题上与耶稣会保持一致:对安乐死、死刑、堕胎、避孕、同性婚姻"毫不妥协",无意修改教义,也没有颠覆传统教会架构。
方济各不是天主教的"革命者",维护教义和传统的"红线"是他从未改变的使命。但在时代潮流变化之际接掌教皇,意味着他必须让天主教会适应新世界,维护、改善天主教会的形象,团结14亿教徒。对教义问题保持"中庸",与世俗世界对话呈现开明,体现出方济各的核心信念:"教会是(弱势群体)的野外医院--它应该治疗,而非惩罚。"
"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愿望'"
方济各去世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4月22日下午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方济各教皇去世表示哀悼。他提到,近年来,中国和梵蒂冈保持建设性接触,开展了有益的交往。中方愿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梵关系持续改善。
2013年3月方济各当选教皇时,中国外交部回应说,我们对阿根廷大主教贝戈利奥当选新任教皇表示祝贺,并希望梵方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中梵关系创造条件。事实证明,方济各在位12年,中梵关系走向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