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伊始,很多领养老金的朋友惊喜地发现账户里的钱变多了。不是发错了,而是因为一场实实在在的"福利盛宴"正悄然落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迎来了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加码,而那些上半年退休的老人,也能领到一笔"差额红包"。这些变化虽看似小事,却实实在在改善了不少老人的生活。钱从哪里来?怎么查?补发多少?都值得一说。
首先要知道,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早在今年7月就开始执行。政府规定,最低标准提高了20元,中央财政的补贴从每月123元涨到143元。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补贴金额因地而异。比如辽宁,原本每月154元,经过加码后变成174元;吉林更是直接提升到每月190元,长白山地区甚至达到了200元。内蒙古的西乌珠穆沁旗更厉害,满十年的居民不仅拿到中央的20元,还额外获得66元地方补贴。这样算下来,原本648元的基础养老金,变成了734元,每个月多了86元,算得上实打实的"增加"。
这笔钱怎么发?每年10月,养老金会把7到9月的差额一次性补发到手。比如辽宁的朋友,每月多20元,三个月补60元;吉林的朋友,补得更多,差额也就更大。西乌珠穆沁旗的老人,补的钱甚至能达到258元左右。很多老人都说,这些钱能解决不少生活难题。有人用补发的钱买了大米,有人用来买药,生活的压力轻了不少。有人说,心里暖暖的,日子越过越有底气。
第二个"红包"是针对上半年退休的人。很多人不知道,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每年都会调整。去年退休的朋友,领的工资是按照去年基数算的。今年新基数一公布,养老金就会重新核算。未及调整的部分,10月会集中补发到手。举个例子,一位在今年3月退休的老人,原本每月领3000元,经过核算后变成3120元。这样,从1到9月,他少领的钱就补回来了,总共补了1080元。加上10月的正式涨幅,账户里一跃而入4200元。有人说,原以为退休工资就那样了,没想到还能"回头补",这份"意外之喜"让老人们乐开了花。
不同地区、不同工资水平,补的钱也不一样。高工资、长缴费年限的,补得更多。有人每月多领200元,9个月下来补了1800元;有人每月多80元,补了720元。这些钱虽然不算大,但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零花钱"。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在"掌上12333"APP轻松查到自己应得的补发金额。用手机一刷,输入身份证号和社保编号,就能一目了然。还可以让家人帮忙查,或者留意银行到账的短信提示,通常都会写得清清楚楚。
有人会问,这两笔钱能同时领吗?答案是可以的。因为它们针对的对象不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主要惠及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民和无固定工作的居民。而养老金的差额补发,针对的是今年上半年刚退休的城镇职工。家里既有农村养老保险的老人,又有上半年退休的职工,那这个月就能同时享受到两份"福利"。
有人担心钱会不会晚发?不用担心。各地人社部门都明确表态,保证"零延误、零差错"把钱发到每一位老人手中。像西乌珠穆沁旗,政策刚一落实,钱就第一时间发到老人手里。多数地方也在十月上旬就完成了补发工作。如果还没到账,打个12333热线问问,问题大多是核算流程的问题,不会漏发。
这两项政策,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的生活添了点"暖意"。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养老金的微调虽不算天降甘霖,却像一股细水长流的温情,缓解了不少家庭的生活压力。有人说,补贴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你家那边的养老金到账了吗?基础养老金涨了多少?上半年退休的老人补了多少钱?这些实在的"福利"是不是帮了你或家人的大忙?不妨留言分享一下,也让还在等待的朋友们多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