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在山东海阳近海成功升空,三颗卫星按计划进入了预定轨道。发射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组织,东方航天港负责海上保障,也算是东方航天港第20次海上发射任务执行。
把视角拉远一点看,这类海上发射逐渐变成常态。理由很直接:海面开阔,能选点发射,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出手,火箭能多拿到一点速度,燃料压力就减轻了。海域离居民区远,万一有残骸落下,影响和安全风险都小很多。东方航天港从最初试验到现在能稳定保障二十次出航,这里面包含了流程梳理、测控体系完善、应急队伍训练等一整套能力的积累。
再往里看,火箭本身再往里看。"引力一号"属于固体运载火箭里体格较大的那类。固体火箭的优点也很明显:推进剂已经封装在箭体里,准备工作短,运输和发射都能提速,特别适合那种需要快速补网或快速响应的卫星任务。自从首飞到这次复飞,团队在载运表演、可靠表演和测控软件等方面做了改进,目标就是把故障率往下拉,让发射服务更有竞争力。
说到商业标签,名字里有"海澜之家"不是单纯的贴牌。企业参与到发射命名,说明资金和产业链合作在深入,已经超出做广告的层面。把企业拉进来,会有钱愿意投,会参与生产,会参与应用端的建设,这样才可能形成一个闭环。把企业拉进来,意味着有人愿意投钱、参与生产、参与应用端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这次搭载的三颗卫星,用途很可能偏向通信和遥感,未来会被用在农业监测、海洋环境观测、应急救援数据反馈等民用场景里。具体的海上发射流程也可以说得明白些:火箭出厂后提前装好推进剂,快速转运到海上发射平台或保障船,测控船定位到预定海区,清理航道和空域,倒计时启动,点火、升空、分离、星箭分离后由遥测确定卫星进入轨道的精度。整个链条里,地面和海上团队必须同步,救援与回收船只时刻待命。任务执行中,航道管理、海事协调以及落区预设都很关键,避免对渔民和航运造成影响。
海上发射,缺口补的是,能支持更多轨道倾角选择。未来低轨星座、卫星互联网这些需求上来后,发射次数会更多,能提供灵活、低成本发射服务的力量自然受欢迎。有了类似"引力一号"这种快速反应的固体火箭,配合东方航天港的海上能力,中国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选项会更多一些。
回到这次任务的细节:发射前几天,相关团队已经完成了测控校验、船只定位和落区公告,发射当日海区保持了航行和飞行限制。点火瞬间推力稳定,一级推进段按预定时间分离,二级点火点准,三颗卫星相继脱离运载火箭并展开初步在轨自检。目前,工程师已经进入在轨测控阶段,对卫星的姿态控制、通信链路和载荷状态进行逐项验证,通信链路要确保运行流利,后续会进入交付和应用部署的流程。说实话,能把这么多环节都衔接起来,不是运气,是反复演练和改进的结果。说实话,能把这么多环节都衔接起来,不是运气,是反复演练和改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