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集体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匈塞领导人大方赴约

2025-08-26 16:26  头条

距离9.3大阅兵越来越近,这次纪念活动,也是一次国际政治考题。多国元首已经确定出席9.3大阅兵,特朗普则公开打擂台,在9月3日当天会见波兰总统,而李在明犹豫下选择两不得罪,自己访美,派出高级特使团来华。

8月17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第二次预演在北京顺利完成。除却部分"黑科技"装备初露锋芒外,外界最关心的,依旧是--谁会出席?谁会缺席?

目前,已明确到场的重量级嘉宾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老朋友,每次重大场合从不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一贯支持中国立场,是传统亲华国家;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近年来积极向东方靠拢,寻求平衡对外战略。

此外,多国虽未官宣元首级人物出席,但大概率派遣高规格代表团:印尼、马来西亚、南非、匈牙利、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因与中方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出席只是时间问题。

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家"来又不全来"。比如印度和韩国。

印度媒体炒作莫迪将于阅兵前夕访华参加上合峰会,但是否到场阅兵尚属未知。而韩国更为"精致":总统李在明访美时,另派一支"特别使团"赴华,释放"善意信号",以维持外交平衡。

至于美国和波兰的选择,多少显得"刻意":9月3日当天,特朗普将会在白宫会见波兰新任总统卡罗尔,双双"错开"我方纪念活动时间窗口。这不叫巧合,而叫"别有用心"。

其实,特朗普不来并不让人意外。中美近年虽有"关税暂缓"共识,但贸易战的暗流依旧汹涌。在特朗普眼里,"出席中国主场活动"这件事,就等于"示弱"。

他选择同一天在白宫与波兰总统见面,就是要对外释放一个信号:美国不站中国这边,而且要联合盟友搞"对冲"。

波兰,这个北约边缘国家,被拉来一起"演戏",其实没那么重要。真正想表达的是:美国仍然要主导国际秩序,哪怕是通过不出席的方式。

但问题在于,9·3纪念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美国作为当年盟军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今却主动缺席,甚至还安排"外交日程冲突",这是在逃避历史责任。

特朗普为了眼前的选票,为了国内的保守主义氛围,居然连二战盟友的身份都不要了。对国际社会来说,这不仅是"不合群",更是一种政治短视。

与特朗普的"强硬缺席"相比,韩国总统李在明则选择了一条更谨慎的路线。

根据韩联社披露,在其本人访问美国期间,韩国政府将派出一支"特别使团"前往中国,表达出韩国方面的尊重与友好。

换句话说,李在明"本人不来、但意思到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双面外交":既不惹怒美国,又能保住与中方的沟通桥梁。

这背后反映的是:韩国无法承受真正"站队"的代价。

在美国主导的东北亚安全结构中,韩国长期依赖美军保护。但同时,中国又是其最大贸易伙伴,一旦中韩关系恶化,韩国经济将立即遭受冲击。

因此,李在明的做法虽不光明磊落,但至少维持了中韩外交的"底线不破"。

当然,我们不能对这种"隔空表态"抱太大幻想。但从外交角度来看,哪怕只是一支使团的到来,也说明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吸引力,远大于所谓的"美式价值观"。

对比特朗普的缺席和李在明的谨慎,来自全球多个地区政要的"确定出席"更值得一提。

尤其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到来,既是中俄战略协作的体现,也是在美西方联合围堵背景下的一次"坚定站队"。

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的出席,也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在"一带一路"与经贸合作上的成果,已经形成"正向回馈"。

再看印尼、马来西亚、南非、巴西等国,他们虽非传统意义上的"阵营盟友",但都在近年来借助与中国的合作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红利。

这场阅兵,不只是中国展示军力的舞台,更是一场"国际信任票"的集中呈现。

美国想通过"不来"来制造"孤立",结果却发现,孤立的反而是它自己。

我们必须看到,93阅兵这样的重大纪念活动,不单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国际秩序的重新审视。

谁来,说明谁认同和平、反对侵略;谁不来,反倒暴露了其真实立场。

特朗普的缺席,本质上是对多边主义的否定;李在明的两面手法,体现出中等国家在大国夹缝中的求生本能;而其他国家的踊跃出席,则是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平共识、反对阵营对立。

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欢迎一切愿意来纪念历史的人,不强求,不乞求。

这种自信,正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

9月3日将至,各国的脚步已经陆续踏入北京。一个属于和平与正义的纪念场合,也逐渐显露出其深刻的外交含义。

有人来了,是诚意;有人缺席,是态度;有人遮遮掩掩,是无奈。但历史终会记住,谁在这一天,站在了正义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