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如果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谁还敢拿真金白银去买房?
当前,国家正以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在司法上坚定站在身为弱势群体一方,对于提振购房者的信心,意义深远。
这不只是为了"去库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
中国楼市,正面临一个漫长艰难的调整期。
5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四大一线城市中除上海上涨外,一手房价格均转入下降轨道;而二手房市场的跌幅,比上个月还扩大了0.5个百分点。
而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报则显示,30家重点房企6月销售额同比大跌32%,上半年累计跌幅达23%;前100大开发商销售额同比下降26%,虽然环比涨了15%,但远低于往年6月平均增幅(通常为30%左右)。
种种迹象表明,楼市的底部摩擦运动,还在继续。止跌回稳,依旧任重道远。
而比起量价上的调整,更为深刻的改变是:房地产正在褪去原本的金融和投机属性,恢复到原本的居住功能。
在过去,支撑房地产高速发展主要依赖"高负债、高周转"模式,开发商盖房子的钱,绝大多数不是开发商自己的,而是从银行借的。在楼市一路看涨的大背景下,地产商通过预售楼盘提前回笼资金,维持高速扩张。
但这种"过热"的代价则是,一旦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楼盘销售回款受到冲击,不少房企的资金链骤然断裂,在建的项目纷纷停工。
最终还是普通人,承受了后果。
如今不仅楼市"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玩不下去了,连预售制本身,也快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去年12月的住建会议明确将"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列为2025年度重点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全国已经有超过30个省市发布了推进现房销售试点的相关文件。
国家的意图很明确:
一方面通过保交楼、存量房收储来完成房地产的去库存和去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现房销售制改革、"好房子"建设等,推动房地产进入更为健康的历史周期。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纸房产证从来不是财富增值的承诺,不要让自己成为时代转型的代价。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