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特朗普政策带来的冲击。他的政策如精兵简政、削减政府开支可能提升效率,但短期内负面效应更明显。一方面,他的政策推进过于激进,可能"未见其利,先得其害";另一方面,其行事风格反复无常,增加了不确定性,进一步冲击经济和金融市场。
以关税政策为例,无论实施方式如何,短期内都会推高物价,扰乱供应链和生产计划。即使关税尚未完全落地,沃尔玛已要求供应商自行消化成本,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困扰。近期看,关税的负面影响远超正面,且其反复调整加剧了不确定性。此外,大幅裁员和冻结政府雇佣等措施也带来冲击,尽管直接影响人数有限,但波及效应不容忽视。
未来,特朗普若按其竞选纲领推进减税和放松行业管制,或将带来更多变化,但目前仍处于预期阶段。此外,短期内政府关门的可能性也需关注。美国体制下,预算审批常引发党争,若本周六临时法案未通过,政府可能关门,虽属形式性影响,但对经济仍有一定拖累。
美联储降息步伐
第一财经:2月份美国CPI低于预期,似乎正向美联储2%的目标靠近,但通胀被视为滞后指标。你预计今年美联储降息的步伐会如何演变?
胡捷:从美联储的工作目标来看,通胀始终是其实际操作中的首要考量。过去半年多,通胀总体呈现震荡态势,偶尔上行,下行趋势不明显。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保持高度警惕,整体立场偏鹰派。
近期数据方面,以个人消费支出(PCE)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例,走势略有分化。PCE在1月为2.5%,较12月的2.6%略降;而CPI在本次数据前多为持平或上翘,此次下降是近期首次。虽然稳定性尚不足以确认,但这是个积极信号,这可能暗示通胀重新进入下行通道,为降息提供了些许希望。不过,CPI目前仍在3%左右,距离2%的目标仍有差距,美联储势必保持谨慎,控制降息节奏。
若未来几个月数据持续验证下行趋势,例如下次CPI或PCE继续回落,则年内重启降息的可能性将显著提升。这对经济和市场而言是个有利因素。但目前仅凭一次下降,远不足以令人放心,需要更多数据佐证。
通胀数据如PCE和CPI确实具有滞后性,通常政策效应在价格上显现需约两个季度。这种滞后性是客观存在的。而PMI和通胀预期等领先指标,虽然不直接反映价格,但能体现经济整体趋势,可作为辅助判断依据。综合运用这些指标,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美联储政策走向。总的来说,若通胀下行通道确立,降息步伐可能在年内逐步加快,但前提是数据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