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幼听闻三国故事,往往觉得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但仔细思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他竟能稳坐皇位长达 41 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又怎会是平庸之辈呢?
刘禅接手蜀汉时,国家刚刚经历荆州失守、夷陵惨败的重创,父亲刘备临终托孤,国内人心惶惶,外部还有强大的曹魏和东吴虎视眈眈。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刘禅能够维持蜀汉政权 41 年,若没有相当的政治智慧,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投降之后,刘禅更是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他深知,作为亡国之君,自己的处境可谓危机四伏。司马昭表面上以礼相待,但其性命随时可能不保。
在这种形势下,装傻充愣或许是最好的自保策略。所以,他写下 "中山寨" 这三个字,既是向司马昭表明心迹,也是在展现自己的智慧 -- 我虽已臣服,但并非真的愚笨,其中深意,你我彼此心知肚明。
这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不正是我们如今所说的 "情商高" 吗?实际上,正史中的刘禅,并不似《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无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评价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让蒋琬主管行政,费祎主管军事,使两人相互制衡。这样的政治安排,同样彰显了他的智慧。
在民间传说中,还有许多关于刘禅机智的故事。除了 "中山寨" 之外,另有一则传说: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封他为 "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问他:"是否思蜀?" 刘禅回答:"不思蜀,但思安。"
司马昭又问:"何谓思安?" 刘禅答道:"安者,安全也;乐者,快乐也。今蒙公恩,得保首领,享此荣华,如何不思安?" 这番话表面上是对司马昭感恩戴德,实则是在表明:我只求保住性命,安享荣华,对权力并无非分之想。司马昭听后,自然更加放心。
别看刘禅是 1800 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处世哲学对于现代人而言,依旧极具启发意义。当然,我并非倡导大家真的去装傻充愣,而是要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该聪明的时候尽显智慧,该 "糊涂" 的时候懂得适时 "糊涂",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