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在中国宣布,中俄“去美化”取得重大战果

2025-11-05 09:32  头条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在访华期间宣布,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已经降至"统计误差水平"。

俄方提到的这个"统计误差水平"是什么意思?为何要特别强调?有何所指?这个词背后可是大有文章。

其实这两年关于中俄本币结算的消息一直都不少,尤其是俄方那边,数据口径一直在升级。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西方制裁,俄罗斯开始在对华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取代美元和欧元。根据俄方的说法,整个2022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占双边贸易的比例为50%,其中石油贸易的结算90%以上使用本币。

而到了2023年底,时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表示,中俄近95%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2024年,这一数据提高到了"95%以上"。

到了今年,"95%以上"都已经不足以形容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去美元化"程度了。出席九三大阅兵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透露,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目前在统计数据中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次米舒斯京来中国,则首次给出了"降至统计误差水平"这一新说法。按照字面意思推测,至少应该是低于1%的水平。

这种"去美元化"的加速,说到底是大势所趋。俄乌冲突之后,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如同一记闷棍,把莫斯科彻底踢出了美元体系:银行被封锁、资产被冻结,美元支付渠道被掐断。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只能另寻出路。而中国的人民币,恰好提供了最稳妥、最可靠的替代方案。

于是两国顺势推动本币结算:石油、天然气、原材料、机械设备、农产品……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品类都实现了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结算。短短三年时间,中俄贸易中的美元、欧元使用量,从占据半壁江山的主导地位跌到几乎为零。

这不光是应对制裁的权宜之计,更是一次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因为这意味着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摆脱了第三方货币的制约,开始真正建立起"自主、安全、可控"的金融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人民币。

过去大家常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要靠时间积累信用。但俄乌冲突的爆发,让人民币突然多了一个巨大的现实应用场景。

如今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已经超过40%;莫斯科交易所的人民币交易量也超过美元,成为仅次于卢布的第二大交易货币。甚至在俄罗斯的银行系统里,人民币账户、人民币债券、人民币理财产品都越来越普及,连民众都开始主动持有人民币。

在这一切背后,其实是一种信任。俄罗斯相信人民币的稳定性,相信中国市场的体量,也相信中俄之间稳定的战略关系。这种信任让人民币不再只是一个"结算工具",而是一种可靠的"储备货币"。

而在这个"去美元化"的过程中,能源领域无疑是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

美元之所以能称霸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石油美元"体系--全球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因此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血液"。

但现在,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的中国,以及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开始放弃美元,大量使用本币结算原油、天然气,这相当于在全球能源体系里开辟了一条新的"结算航道"。

别忘了,这种能源结算的体量是以千亿计的。每一桶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都是对美元体系的一次冲击。它不仅改变了结算方式,更在重塑能源金融的定价逻辑。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还正在推向其他国家。上个月初,多位知情人士就曾透露,俄罗斯已经开始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厂以人民币结算俄石油的款项。

过去几年,印度支付给俄罗斯的石油款项大部分都是卢比,但俄罗斯人打心底是真不想要卢比:俄罗斯在印度没有什么可买的,加上卢比在国际上的流动性很差,因此他们手里的卢比根本花不出去。

相比之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动性更强,俄罗斯在中国也有大量可进口的商品。

可以说,俄罗斯总理的那句"降至统计误差水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数据--它标志着中俄在"去美元化"道路上已经走到实质阶段,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