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口的救护车竟藏致命陷阱。长春母亲张凤琴为救女叫到"黑救护车",12小时转运途中氧气耗尽,女儿殒命后她才知晓:这辆看似正规的车,从未具备急救资质。
2020年8月5日清晨,长春某医院外,张凤琴一家将患罕见免疫性疾病的女儿抬上救护车。按医生叮嘱,他们特意选了带有医院标识的车辆,向跟车"医生"支付1万元转运费后,启程前往北京求医。
这本该是12小时的生命接力,却在出发1小时后急转直下。车上氧气突然告急,救护车两次紧急下高速寻找氧气瓶,延误近3小时。张凤琴提出查看监护仪了解女儿体征,被随车人员粗暴阻拦。当女儿心率骤降时,所谓的"急救"仅为注射抗心衰药剂和简单胸外按压,车上看不到除颤仪等关键设备。
当晚,车行至北京通州尚未抵达医院,女儿已停止呼吸。这辆车连夜折返长春,留下绝望的家属与未解的疑团。
这场悲剧揭开了医疗转运市场的沉疴。国家应急医疗专家武秀昆调研发现,黑救护车多盘踞三甲医院周边,挂外地牌照、伪造标识,甚至通过医院保洁、保安牵线揽客。这些由面包车非法改装的车辆,仅配备简易担架和过期氧气袋,随车人员多为无证人员。
其猖獗根源在于正规转运资源的匮乏。正规120救护车仅负责10公里内急救,无法满足长途转运需求。而跨省求医、返乡等真实需求,催生出黑救护车的生存土壤。广东民航医疗快线总经理陈仲仁透露,合规机构运营成本达12元/公里,黑救护车却以5-6元低价揽客,靠中途加价牟利。
2024年6月,终审判决书认定:涉事仁康急救站因设备不足、氧气匮乏延误救治,承担60%责任;放任黑救护车揽客的医院负10%责任。但类似判决难以根治乱象。
监管面临多重困境:黑救护车转运时执法怕耽误病情,空车停放又无处罚依据。苏州等地试点显示,即便划定正规车辆专用区域,黑车仍能套牌闯入。现行法规对改装车辆仅罚200元,难以形成震慑。目前全国仅659家非急救转运机构,远不足2800个区县的需求。
从长春到北京的千里转运路,暴露的不仅是监管漏洞,更是生命通道的梗阻。当规范服务缺席,黑救护车围猎的就不只是弱势患者,更是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