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然,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是一个被"踢皮球"困住的民生工程:你说我资料不全,我说你故意拖延;你提"新官不理旧账",我讲"未做最后结算"……唯独没人回答:砸巨资建设的一个惠民工程,却闲置达十年,到底谁来负责?
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说法,东城客运站预计2025年末就能投入使用。但即便这个说法能成为现实,也并不能代替对上述疑问的追问。也就是说,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此事都应该有个水落石出的责任划分机制,要有人为项目的长期闲置付出该有的代价。
其实,新客运站如今到底还有没有开站的必要,运营收益能否覆盖成本,目前看来可能也还需要有新一轮的考量。也即,如何盘活,盘活后何以确保能长期运行,也不能没有充分的评估和长远规划。若仅仅是为了应付舆论的监督就贸然启动,其真正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民生获得感,又是否会把这种风险代价继续推到未来,同样得打上一个问号。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大型民生工程烂尾,并非这一例。如媒体报道,当地差不多同一时期建成的六合客运站,由于新区规划未获批,运营一年多就因亏损关闭,如今改建后也大半处于闲置状态。那么,一座人口早就处于快速流出状态的小城,当年大手笔一口气规划两座客运站时,到底有没有算过需求账?如此明显蕴藏着巨大风险的决策,在当时又到底是如何能够作出并启动实施的?显然,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来追问,已经是一种相当无奈的选择,但是,如果两座车站交出了超8000万的"学费"后,都依然换不来一个真正能够汲取教训的"答案",这无疑只会让鲁莽决策的代价进一步放大。
其实,关于如何防范这种大型工程烂尾,相关常识已经讲过无数遍。比如,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真正杜绝"拍脑袋"决策;建立健全责任追溯机制,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等等。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加快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也即让只顾一时需要而忽视长远考量的"冲动"决策没有任何可以卸责的空间。只有当责任承担的侥幸心理被剔除,决策的理性才能真正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