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关羽战死,曹操和孙权又损失了哪些大将?说出来有点丢人

2025-10-14 16:37  搜狐

襄樊之战关羽战死,曹操和孙权又损失了哪些大将?说出来有点丢人

《--【·前言·】--》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挥军北上,水淹七军,震动许都。曹操惊,孙权慌。襄樊之战,在三国所有战役中,分量极重。

胜负不仅决定关羽生死,更撼动荆州命运。可战后回看,局势翻盘得太快,连当时人都措手不及。

樊城失守边缘,魏将接连折损

建安二十四年,汉水水位异常上涨。长江流域多地暴雨不断,支流倒灌,水势猛涨。关羽抓住时机,在襄阳、樊城一线集结兵力,开始发动进攻。他没有缓慢推进,而是直接扑向战略要地樊城,企图快速切断曹魏在南线的防守中枢。

曹仁镇守樊城,兵力有限,粮草告急。城内守军长期困守,已疲。外援不至,气势低落。城外汉水已被关羽截断流向,开始构建水攻格局。关羽命水军调集大船,在汉水上游强行引水灌城,这招极其冒险,但他赌上全局。

汉水水位继续上涨,水流向樊城倾泻而下。营寨、堤坝、城壕都失守。数以千计的魏军被水围困在低洼处,战马溺死,兵甲沉水,一时间"水中设阵"成为现实。守军以舟相连,依城固守,箭矢难施,弩机失灵。

曹操闻讯震动,立刻调兵。命于禁为主将,率"七军"援樊。这"七军"并非泛指,而是实编七支独立部队。合兵三万,粮草充足,期望一战解围。然刚进汉水一带,突遇暴雨。

三日连夜暴雨,山洪夹带泥石流突至。于禁大营扎于河边,未设高垒。大水猛涨,营寨崩塌,兵士无处逃生。数千战士被冲散,辎重漂浮,战马横尸,死伤不计其数。这是自然灾害,却成了战败导火索。

于禁猝不及防,全线溃败,率余部数千向关羽投降。这是曹魏阵营第一次高级将领带整军向敌投降。于禁素有战功,却因低估水情、一味急进而败,失了人心,也毁了声望。

与于禁同行的庞德,态度截然不同。他是马超旧将,归降曹操不久,此战作为先锋亲自率部断后。洪水来临时,他固守高地,率少数亲兵顽强抵抗,直至弹尽粮绝。被俘后,关羽劝降,他怒目不语,闭口不答。随即斩首。

庞德的死震动魏军上下。他不是宿将,却在最危急关头表现出罕见刚烈。曹操得知后,无言良久,失声而叹

至此,关羽不仅打赢了一场大仗,更以"水攻+俘降+处斩"三击连环彻底击穿魏军防线。而魏军,不仅损失七军,还折掉两个重量级将领。这是魏军在荆州方向最为惨烈的败仗之一

樊城孤立,守军粮尽。曹仁欲退,却被徐晃等援军及时接应。徐晃率兵昼夜疾行,不计伤亡,硬是从外围撕开关羽包围。他采取侧击法,避实击虚,最终挽回败局一线

但此战伤亡之巨,军心之颓,已非徐晃一人可扭转。魏军从樊城退守后线,不再进取。曹操下令封锁消息,避免动摇北地军心。战场失控、将帅失守、自然反噬,这场溃败几乎击垮了曹魏南防

关羽突进吴后路,孙权险被架空

樊城一役未平,吴国形势骤变。关羽北伐期间,荆州后方空虚。他未留重兵守后,仅派糜芳、傅士仁看守南郡与公安。这两人皆非宿将,兵少心弱,只因裙带关系得以重用。孙权看在眼里,怒在心头。

原本孙权与关羽有结亲之谊,曾尝试结盟抗魏。关羽却态度冷漠,拒绝孙权派来的女使,断绝往来。孙权决定出手。吕蒙主动请命,请求掌荆州之事,提出"无战夺城"的奇策

吕蒙称病辞职,隐于后方。孙权另派白衣文官、商旅为名,乔装潜入荆州。荆州城中守军懈怠,以为无战事临近,逐渐放松警惕。吴军日夜前行,不设旗帜,不鸣号角,极尽隐秘

这一行动,史称"白衣渡江"无一箭发,无一兵折,便夺数城。江陵最先失守,公安随后弃守。傅士仁逃,糜芳降。整个南岸防线崩溃如土堤遇洪,毫无抵抗。

关羽在北线突围,听闻后方失陷,措手不及。他数次发信召援,皆无回音,才知局势已变。这场变局之迅速、计划之精密,震惊朝野。吴军未与关羽一战,却几乎将其困死麦城

吕蒙虽未在正面作战中损兵折将,却在接收荆州城池后突发疾病。他旧伤复发,头疼如裂,连夜高热,无法言语。医者束手无策,病情持续恶化。仅数月后,病亡建业。

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英年早逝。吕蒙之死虽非战损,但显然与长途急行、劳力过度有关。东吴虽得荆州,却失一大将,胜而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