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年内增量财政政策或超2万亿,市场不应对年内短期财政刺激规模期待过高(2)

2024-10-10 16:26  券商研报

财政政策窗口:10/11月的全国人大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接下来财政政策几个重要的观察窗口:10/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关注10月上旬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和下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增量财政政策最快10月中旬亮相。10月长假后第二周通常会召开委员长会议预告下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时间、审议法律草案、及重要议程等。更重要的是,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讨论明年GDP增长目标,以及预算赤字目标,并在来年3月两会上正式通过。短期看10月18日,3季度经济数据也将出炉,后续稳经济增量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明朗化。

风险提示:1)新一轮稳经济政策力度和执行不及预期;3)外部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升级。

正文

关于政策转向的四个关键问题

9月最后一周,中国政策与市场出现一系列方向性转折。在美联储降息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宏观调控决策者抓住关键时间窗口:先是9月24日金融部门(一行一局一会)密集出台一系列稳定资本市场、房地产和稳经济的政策组合拳;而后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确认政策转向的高层决心,要求正视困难,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鼓励"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国庆长假前,金融部门和地方政府则密集推动金融、地产支持政策落地,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和提振市场乐观情绪。

复盘9·24以来的一系列政策转向,我们试图回答关于此次政策转向的四个关键问题:1)政策转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2)这次有何不同?3)政策目标和可能的实现路径是什么?4)后续财政、房地产、稳经济等增量政策兑现可能的节奏及路径?

新一轮政策转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投资者普遍关心,政策决定者为何在这个时点从"保持战略定力"突然转向"正视困难""干字当头",政策思路到底在哪个节点发生变化?

我们认为,9月份关键的几个政策催化剂:1)内部:8月经济数据(投资、工业生产、消费、地产)各项指标边际走弱,年内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增大;2)财政:与经济数据相比,财政数据的下滑更为直观。1-8月财政收入持续下行,地方面临财政支出压力;3)资产和信心:股市和房地产资产价格偏弱,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低配程度较高;4)外部: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四年来首次降息,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汇率约束减弱,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打开。总体看,在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对华政策)悬念落地前,外部环境对中国相对有利,9-10月份是一个较佳政策窗口期。

我们认为,此轮宏观政策调整自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起,经过两个月的酝酿,至9月12日黄河流域座谈会,强调"抓好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黄河流域座谈会是一次关键性会议,国家发改委主任和三个省委书记在会上进行了发言。9月黄河流域座谈会对经济工作的表述出现明显变化,稳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十天后,金融部门拉开本轮增量政策序幕。

这次政策转变有何不同?

观察此次政策转折规模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工具之新、落实速度之快和预期引导方式之变,我们认为调控思路和方式呈现出诸多不同于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的新特点。

一是政策反应机制:从"固本培元"到"正视困难""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政策调控思路从疫情政策优化后渐进式、重在固本培元的政策响应模式(中医疗法),转为"干字当头"积极进取,稳经济的紧迫性增强;

二是调控方式:从以往渐进式精准调控到"稳经济、稳市场、稳地产"多箭齐发、多部门、大范围、大力度组合拳密集出台;

三是政策发力点:从重供给侧到更重需求侧发力,政策直指房地产这一内需重大拖累因素,2020年以来首次明确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同时,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对民营企业家、居民部门普遍关注的营商环境、民生就业收入等问题都进行逐一回应。

四是预期引导方式:政策组合拳不仅关注稳定和提振短期市场情绪,还有力向市场传递了未来政策的清晰走向和坚定承诺,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前瞻性指引和明确的政策路线图,更加注重形成长期预期,增强市场对未来的信心。

五是政策效果:新一轮稳经济、稳市场和稳地产政策组合拳有利于形成扩张性效应,有利于当前物价和资产价格企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