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前舆论争议不断!你认为电影《731》的价值在哪里?(3)

2025-08-08 10:08  头条

反对阵营同样复杂多元。一部分家长的担忧源于真实的保护心理。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未经引导的未成年人接触极端暴力画面可能导致创伤性应激反应,如噩梦、焦虑和情绪低落。有家长反映孩子观看同类题材的《南京照相馆》后情绪低落数日,需要心理干预。这些家长并非否定历史,而是质疑影片呈现方式的适当性,呼吁建立电影分级制度:"有些画面和镜头不应让孩子观看"。

另一些反对者则持"和平主义"立场。他们认为历史伤痛应该翻篇,过度强调战争暴行会煽动民族对立,影响中日经贸合作与地区稳定。这类声音在商界和外交领域尤为显著。一位自称"中日友好促进者"的网友留言:"战争结束80年了,为什么还要传播仇恨?我们应该向前看"。

日本社会对影片的反应呈现两极撕裂。右翼群体和部分网民反应激烈,在推特上刷屏攻击:"又是中国的反日宣传!""731部队根本不存在,这是污蔑!"这种否认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一位日本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日本医学院的教科书里,连'731部队'的名字都没提过"。当历史被系统性抹去,揭露反而被视为"煽动仇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左翼学者和民众的支持。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松野诚也指出:"否认历史只会阻碍和解"。部分日本网友在VPN协助下观看预告片后留言:"虽然痛苦,但我们必须知道真相"。韩国网民则自发组织翻译预告片,称要"揭露共同的伤痛记忆"。

国际社会对影片的态度同样充满矛盾。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被曝施压柏林电影节撤片,美国流媒体平台限制其海外发行。这种压制背后既有商业考量(认为历史正剧缺乏市场),也有地缘政治因素。耐人寻味的是,当美国大学生偶然接触到731部队史料时,多数震惊表示"从未知晓这段历史",足见日本掩盖战争罪行的长期策略已部分奏效。

影片还意外成为一块试金石,折射出中国社会对待历史教育的观念鸿沟。一边是呼吁直面真相的群体,他们认为:"历史的真相不该被篡改与遗忘,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多种形式,不必拘泥于影片";另一边则担忧过度渲染暴力会埋下仇恨种子。有网友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孩子观看《南京照相馆》后回家撕毁日本动漫卡片,家长反思"这种教育会让孩子长大后抵制所有'日元素'文化,甚至走向极端"。去年苏州发生的日本校车袭击事件,被视为仇恨教育可能带来的恶果。

3 争议背后的历史认知差异

《731》引发的巨大争议,本质上是不同历史认知在现实场域的激烈碰撞。这场碰撞既发生在国际层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

中日之间的历史教育鸿沟深不可测。在中国,731部队是抗战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每年接待数百万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团体。馆内展示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武器等罪证触目惊心。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却对这段历史轻描淡写甚至完全抹去。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的多本中学教科书中,731部队仅以"防疫给水部队"的模糊名称出现,对其反人类罪行避而不谈。

这种认知断层导致两国公众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天差地别。当中国观众期待通过《731》了解历史真相时,日本网民的第一反应是"中国又在搞反日宣传"。一位日本网友的困惑颇具代表性:"如果731部队真的不存在,为什么政府要拼命否认?如果这段历史无关紧要,为什么有人如此害怕它被拍成电影?"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府系统性的历史掩盖策略。731部队在战败后销毁了大部分实验数据,但美国为获取这些以中国人生命为代价的研究成果,与战犯达成豁免协议,使石井四郎等主犯逃脱了东京审判。这种政治交易开启了日本掩盖战争罪行的先例。数十年来,日本政府通过教科书审查、控制媒体叙事、资助学术研究等手段,构建了一套淡化甚至否认战争罪责的话语体系。

国内举报潮背后的意识形态分化同样不容忽视。分析显示,180万举报中约70%来自注册不足3个月的账号,IP集中在东北、江浙等特定区域。这种异常现象被网络安全专家称为"认知作战",即通过组织化举报影响文化产品命运。举报模板高度统一,如"现在是和平年代,翻旧账没意义"等话术,与日本外务省的抗议声明形成诡异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