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前舆论争议不断!你认为电影《731》的价值在哪里?(2)

2025-08-08 10:08  头条

在国内,抵制声音主要来自三个群体:

家长群体:担心影片中的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场景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不是不能拍,但能不能别让孩子做噩梦?"一位家长的质疑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心声。

"和平主义者":主张"现在是和平年代,翻旧账没意义",认为影片会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

"精日"群体:他们眼中的日本只有樱花、和服、夏日祭,认为731部队的历史是"陈旧的怨气",最好永远埋在教科书不起眼的角落里。

面对排山倒海的反对声浪,影片支持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反驳。一位母亲在社交媒体的留言被广泛传播:"如果我女儿被吓到,我就带她去哈尔滨731遗址,告诉她--这部电影连真实的万分之一都没拍到"。B站UP主们对预告片进行逐帧分析,弹幕刷满"勿忘"二字;历史学者则强调,影片中呈现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场景均有确凿史料支持,包括日本老兵的忏悔录音和731罪证陈列馆的档案。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暧昧不明。一方面,猫眼和淘票票平台显示该片"想看"人数突破250万,高居暑期档榜首;另一方面,影片遭遇了严重的资本冷遇。制片方长影集团仅投入2000万宣发费,远低于同期《南京照相馆》3000万的票补投入;更致命的是,片方坚持"不拉爱国流量"的立场,拒绝资本注资,导致最终排片率不足0.1%。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资本一看是历史正剧,连夜撤资,怕亏本!"

在多重压力下,《731》陷入了尴尬的"三无状态"--无宣传、无正式定档、无发行通知。尽管有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影集团联合制片,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担任历史顾问的官方背书,但影片始终未获得国家电影局颁发的"龙标",也未向影院寄送放映硬盘,技术上根本无法上映。这种官方支持与程序缺位的矛盾状态,折射出影片在审查体系中的微妙处境。

表:《731》电影上映前争议焦点概览

争议方

主要立场

代表言论/行动

举报群体

画面血腥、影响儿童、破坏中日关系

180万次举报;"让孩子做噩梦"

日本政府

影片误导国际舆论

23条外交照会;要求修改片名

资本方

担忧市场回报

排片率0.1%;撤资

支持群体

铭记历史、还原真相

"电影不及真实万分之一"

审查机构

程序缺失

未发"龙标";无放映硬盘

2 不同群体对影片的态度与反应

围绕《731》的争议撕裂出截然不同的立场阵营,各方观点折射出对历史、教育、外交等问题的深层分歧。

支持者阵营构成多元,包括历史学者、教育工作者、抗战老兵后代以及大量普通年轻人。他们视这部电影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防线。一位网友的发言掷地有声:"撤档就是掩耳盗铃!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比电影残酷100倍,不看才是对历史的背叛!"在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看来,影片是"对抗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有力武器",他亲自担任了影片的历史顾问。

年轻一代通过创意表达支持态度。B站上,青年创作者逐帧解析预告片,弹幕刷满"勿忘国耻";大学生社团发起"万人签名"活动,要求影片如期上映;社交媒体上,"#不遗忘才是力量#"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这些行动背后是对历史记忆传承的深切关注--当日本医学院教科书对731部队只字不提,当最后一位731部队老兵离世,影像记忆成为对抗遗忘的最后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