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映前舆论争议不断!你认为电影《731》的价值在哪里?(5)

2025-08-08 10:08  头条

面对争议,电影分级的制度缺失问题再度凸显。支持方与反对方其实共享一个关切:如何让青少年以适当方式接触历史。欧美国家的成熟分级制度为此提供了解法--《血战钢锯岭》在美国定为R级(17岁以下需父母陪同),《钢琴家》在英国定为15禁。这些规定既保障成人获取历史真相的权利,又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内容。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历史教育需要年龄适配性,就像教孩子生理卫生知识,不能简单展示解剖图片"。

《731》的困境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痛苦历史?是选择性遗忘以求"向前看",还是直面真相即使它撕裂伤口?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话或许是最好的回答:"记住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当日本医生承认"教科书从无731记载",当韩国网民自发翻译预告片"揭露军国主义",这部缺席的电影,已成一场跨国历史教育。

结语:历史的回响

2025年8月1日,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迎来异常拥挤的参观人流。许多原本计划观看电影的观众来到这里,在零下30℃的冻伤实验室复原场景前久久伫立。那些被锯断的黑紫色肢体模型无声诉说着比任何电影都残酷的真相--遗忘即背叛,沉默即共谋。

《731》的撤档风波终会平息,但它引发的讨论将继续回荡。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银幕呈现,更在于它成为检验我们历史认知的试金石--在资本博弈、外交压力与意识形态分歧中,一个民族如何守护自己的记忆?当亲历者凋零,如何让青年理解书本上冰冷的死亡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剥夺梦想的生命?

电影或许延期,但历史不会退场。正如一位网友所言:"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比电影残酷100倍,不看才是对历史的背叛"。在等待影片上映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先走进历史现场,聆听那些无声见证者的诉说。因为记住,本身就是一种抵抗;而理解历史的复杂,才能避免简单的仇恨。

当片方透露计划补拍幸存者采访段落,瞄准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上映时,希望这部多舛的影片终将找到与观众见面的途径。那时,我们或许能更从容地面对银幕上的黑暗,理解导演赵林山的初心:"我们就是想把事情的真相呈现出来"。真相或许痛苦,但唯有穿越黑暗,才能抵达真正的光明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