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本轮中美谈判开启前,特朗普还在苏格兰会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声称,"很快就会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分析来看,这句话更像是一个政治姿态,用于制造对外施压的空间和对内稳预期的效果。它既不等于已签署的协议,也不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结果。更可能是一种话术策略,目的在于促使谈判朝有利于美方的方向推进。
对此,中方态度也很坚定,诚意谈判不等于没有原则让步。中方明确表示,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谈判必须有边界和底线。任何损害中国发展权利、经济安全的方案,都不可能被接受。面对美方在技术、投资等方面的遏制,中国早已做好准备,也有足够能力应对。
从最新公布的中国半年经济数据来看,GDP同比增长5.3%,货物贸易同比增长2.9%。这说明,即使在外部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具韧性。这种稳定性,是中方敢于谈判的信心来源,它也意味着,即使谈判受阻,中国也有能力顶住阵痛,继续稳步前进。而这恰恰是美方所顾虑的地方,打压之下中国依旧稳健,会削弱美方以经济制裁为谈判筹码的作用。也因此,美方更需要一份体面的协议,来对冲其单边主义政策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
可以预见,如果这次瑞典谈判能延长关税暂停,后续可能进入"谈细节、谈安排"的阶段,如果加上美方商界来访北京,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也有望逐步重启。这既是对外释放积极信号,也是对中美关系下一阶段走向的试探。总之,这场瑞典谈判只是开始,未来几个月中美在各领域还会有更复杂的拉锯。但只要原则不动摇,底线不丢失,谈判就能往实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