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人心里,喝茶不光是个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喜欢浓茶的人,早上起床先泡一壶,饭后一杯,一天嘴里几乎没离开过那股浓浓的茶味。
有人说浓茶提神醒脑、刮油消食、还能利尿排毒,说得头头是道,听着都觉得喝浓茶比吃饭还重要,但真的是这样吗?
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各项功能都在悄悄往下走,每天喝浓茶这种"刺激性"操作,身体真的承受得住吗?
短时间内或许没什么大问题,可一旦天天坚持,不出三个月,会不会开始慢慢出些"看不懂的毛病"?
我在医院工作时,遇到过不少上了年纪、习惯喝浓茶的老人,大多数人还都挺自律,三餐准点,生活节奏也比较规律,偏偏就是离不开茶。
他们普遍觉得喝浓茶能"提神清脑",有的还把它当成"通便秘、稳血压"的办法,但时间一久,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
浓茶对年轻人来说也许还能扛得住,可对身体代谢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是不是反而成了一种"慢性刺激"?
影响骨密度
不少老人习惯饭后一壶浓茶,一边刷手机、一边抿着苦涩的热汤水,觉得既能消食又能刮油,但其实,这么做对骨头来说是一种"慢性耗损"。
浓茶里含有大量的鞣酸和草酸,而这两个东西,在肠道里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抢钙"。
你吃进去的钙,不管是牛奶、芝麻糊,还是钙片,只要碰上它们,大部分都成了废物,没吸收就直接被带出体外。
我记得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平时生活很有规律,饭菜清淡,奶制品也吃得不少,还坚持每天散步。
结果前段时间来做骨密度检查,居然被查出中度骨质疏松,他自己完全没想到,因为他不仅吃得健康,还专门补钙。
他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自己一年吃了几十盒钙片,怎么还会骨头变脆,后来仔细一问,问题就出在他那"浓得发黑"的茶水上。
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叶,泡完后整壶水不离手,甚至吃饭都不忘端着喝上两口,茶叶都是越泡越浓的那种。
这类浓茶里的鞣酸含量极高,和钙结合后生成一种"鞣酸钙"的复合物,根本没法被肠道吸收。你嘴里补得再多,肠子里根本接不住。
而且浓茶本身还有利尿作用,钙被排出得更多,三个月下来,骨头本来就不密实的老人,骨缝就像抽掉了支撑的钢筋一样,慢慢地变松、变脆。
心律不齐
有些老人突然心慌、胸口跳得慌,一查心电图是早搏或者窦性心律不齐,立马以为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
其实不少这类问题,根本不是心脏自身出毛病,而是每天被某样东西"敲打"得神经太紧绷,这个东西,正是他们离不开的浓茶。
我记得有一个在社区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大爷,原本身体很结实,哪怕过了六十还能自己修家电。
可后来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心跳时快时慢,有时候睡着睡着就心慌惊醒,他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心梗前兆。
他到医院检查心肌酶、做彩超都正常,但心电图就是有阵发性早搏,医生问他最近有什么变化,他说没变,就是"最近茶喝得更带劲了点"。
他泡的茶,浓到几乎像黑咖啡,苦味挂舌头的那种,他的身体早已适应了几十年"喝清淡茶"的习惯,现在突然茶味浓得像熬药,茶碱和咖啡因含量蹭蹭地往上走。
这类刺激物会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让原本跳得规规矩矩的心脏,像被频繁按下"快进"键,时间一长,心率就变得忽快忽慢。
尿液氨味重
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自己小便有味道,有的还怀疑是不是肾出问题了,甚至吓得不敢多喝水,其实有一类人,是因为喝浓茶太频繁,身体里出现了"假性脱水"。
有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他长期以浓茶为主要饮水来源,他自己也很自豪,说茶水"解渴、通便、利尿",比喝白开水有效。
可他最近发现尿味变重,颜色也偏深,早上那泡尿有点刺鼻,他还以为是不是上火了,喝得更多,浓茶泡得更浓。
结果越喝尿越黄,越喝人越口干,最后来医院一查,被告知是轻度脱水、电解质紊乱。
这个现象,其实不罕见。浓茶的茶碱成分本身就有利尿作用,而人在喝浓茶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白水摄入。
你以为喝了一大壶水,实际上利尿效果太强,身体水分反而更快流失,老人本身皮肤和黏膜的保水能力就弱。
若再没有足够的水分进入血液循环,就容易导致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稀释排出,尿液的氨味自然就重了,颜色也发深。
影响消化
有些老年人总觉得胃口不好、饭吃下去不饿、不消化,一检查胃镜也没啥大问题,甚至连胃酸都没过多分泌,可症状就是没改善。
很多人不知道,浓茶喝得太多,反而会让胃的节律性受影响,胃就像一个被突然打断节奏的鼓点,怎么也敲不回正拍上。
我记得有位老奶奶,每天最讲究的就是茶水,茶叶选的都是旧年头的老茶砖,用沸水泡得黑漆漆的一大壶,配着饭一口一口地喝。
她常年便秘、胃胀,有时候吃两口饭就说"堵得慌",可胃镜查不出啥大毛病,后面我建议她停茶一段时间,只喝温开水,结果一周后就明显感觉吃饭顺多了。
茶碱对胃的刺激有两面性:适量时可以促进胃酸分泌、提高消化功能;但过量时,尤其是在浓茶的状态下,会反过来抑制胃的正常蠕动。
它让胃肌肉"兴奋过度",兴奋到最后就是"罢工",饭吃进去没能顺利往下送,积在胃里越积越多,最后就是"饭吃半口、气打三声"的状态。
喝茶本是一件雅事、好事,关键是"量"和"度"的把握,特别是年纪一大,身体各项调节功能都没那么灵活,更要好好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