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义:黔驴技穷的印度,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

2025-05-03 15: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宗义】

过去十余日,印巴冲突不断升级: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

随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均采取强硬措施:印度政府指责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组织所为,并采取了包括关闭印巴边境口岸、驱逐巴外交人员、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等在内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巴基斯坦政府对印度的指控予以否认,实施对等反制措施,如关闭领空、暂停贸易等。

在其后几天里,印巴两国军队在控制线和边境地区接连发生相互枪击、炮击事件。

4月28日,莫迪召开特别安全会议讨论针对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军事打击方案,并在随后宣布给予军方"完全行动自由"来决定印方回应的方式、目标和时机。

据媒体最新报道,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似已进入备战状态,不仅千余所学校停课放假,民众还被建议提前储备粮食。

两国军队厉兵秣马,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尼勒姆山谷,远眺印军哨所。 图自央视新闻

此次印巴冲突的原因分析

据笔者了解分析,此次冲突大概率是克什米尔本地反抗势力对莫迪政府克什米尔政策的暴力反击。这场袭击凸显了克什米尔地区历史、宗教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克什米尔地区本就是印巴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焦点,莫迪政府2019年修改宪法第370条款,废除35A,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特殊地位"并将该邦划分为两个联邦直辖区,在该地区派驻重兵,对该地区民众实行高压统治,并允许外邦印度教徒迁入并购买土地和房屋,激化了当地宗教矛盾与分离主义情绪。时至今日,这一情绪被袭击者利用。

从印度和西方媒体报道的细节中可以看出,袭击者专门挑出男性印度教徒进行枪杀,其袭击行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袭击发生后,一个自称"克什米尔抵抗运动"的武装组织宣称负责,其声明明确提到反对印度政府推动的"外来者定居政策"导致人口结构变化。

而一开始就"甩锅"巴基斯坦,显然是莫迪政府为了掩盖治理失败的责任。

在过去几年中,莫迪政府和印度媒体大肆宣扬其克什米尔政策的成功。此次袭击事件的发生表明,其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反而激起更残酷的杀戮。为了推卸责任、平息印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并反击拉胡尔·甘地等反对派的批评,莫迪政府又将矛头转向巴基斯坦,指责是巴基斯坦支持了本次袭击。

实际上,印度境内发生类似袭击事件,印方将责任推给巴基斯坦是一贯做法。印巴两国有支持彼此境内分离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组织针对对方进行武装破坏和袭击的传统。

但从近几年巴基斯坦政府一直采取积极行动希望改善与印度政府的关系来看,巴基斯坦政府主动策划和支持此次袭击的可能性不大。

载有遇难游客遗体的救护车在印度警方护送下驶离案发地点。 图自美联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首次以"断水"为武器,升级战略威慑引起巴方强烈反应。

在此次印度政府的反应中,一个与以往显著不同的地方是首次单方面暂停执行1960年在世界银行斡旋下印巴两国签订的《印度河河水条约》。这一举动旨在威胁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表明南亚安全博弈已突破传统军事对抗框架,进入"水-粮-能"复合威慑的新阶段。

虽然印度可以完全控制的河水流量可能并不大,但"断水"可以对巴基斯坦民众造成严重心理恐慌。此举被巴基斯坦称为"水恐怖主义",突破了历史底线,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条约,违背了国际道义。因印度河河水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所以巴方声称"断水"可能迫使其采取战争手段。

印度旨在通过非军事手段施压,塑造莫迪政府的"强人"形象,同时也可能希望借此实现过去几年一直孜孜以求的修改《印度河河水条约》的目标。不过,话说回来,印方出此下策,也说明印度在应对此次袭击事件问题上,可能缺乏有效手段,黔驴技穷。

各方战略考虑及底线

印巴两国此次关于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的冲突,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发动全球关税战、国际秩序正在崩溃的背景下,不仅直接影响印巴两国及南亚其他国家利益,而且牵涉中、美、俄、法等全球大国以及以色列、土耳其、沙特等中东国家。

如果此次事件不能和平解决,将对全球秩序造成深远影响,而印度的做法,尤其是"断水"的行为,将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恶劣的先例。

先谈印巴两国的战略考虑及其底线。

首先,对于印度来说,莫迪政府希望对国内民众显示其在反恐问题上的强硬姿态,平息民众怒火,打击反对派,推卸其政策失误的责任,在国际社会抹黑巴基斯坦。通过运用"断水"手段,莫迪政府希望能够借此机会重新修改印度河分水条约,甚至以无赖手段直接获得掌控印度河河水的权力。

印度有可能希望像2016年和2019年那样,对巴基斯坦发动所谓"外科手术式打击",以平息国内民众情绪;但在目前巴基斯坦约70%武器装备已实现中国化,印度武器装备与巴方相比已出现代差的情况下,并无获胜把握。

况且,当前莫迪政府主要任务似乎是要抓住特朗普发动对华关税战的所谓"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展自己,而非要解决巴基斯坦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莫迪政府认为其在国际社会推动的"去除印巴之间连字符"的政策是成功的。虽然某些印度政客公开放话要"肢解"巴基斯坦,但那种情况引发核武器冲突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印度可能实际上并没有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以将巴基斯坦解体的打算。

4月28日,莫迪宣布给予军方"完全行动自由",与2020年加勒万冲突时的表态非常相似,这实际上可能是一种甩锅和推脱责任的做法。当时莫迪将开战权下放给印度前陆军参谋长纳拉瓦内,纳拉瓦内在回忆录中写道:事后得知,如果开战,印军可能面临惨败,因为解放军最强的重装合成旅已经部署至边境,但印军并未发现。幸运的是,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和平的选择。

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在目前这场冲突中,其反应完全是被动的。

巴基斯坦目前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形势不稳,并不想卷入一场战争。但面对印度政府的无理指控、印度军事方面的步步紧逼,以及"断水"威胁,巴基斯坦只能被迫反击,绝地求生。

其最佳选择是通过外交手段,通过国际组织的协助为自己澄清,和平解决当前危机,包括印度河河水问题。但如果印度真的要对巴基斯坦发动军事行动,虽然整体国家实力远远不如印度,但巴基斯坦将积极争取中国、土耳其及沙特等中东国家的支持,努力确保面对印度挑衅时赢得军事胜利。如果印度迟迟不解决印度河河水问题,影响到巴基斯坦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巴基斯坦可能会被迫对印度境内的水坝发动军事打击行动。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4日,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库特里水坝附近的印度河干涸,水位下降,显示出未来缺水的高风险。 图自视觉中国

对于孟加拉国等其他南亚国家而言,它们不想看到印巴两国兵戎相见,也不想看到印度利用河水问题威胁下游国家。孟加拉国在此类问题上有切肤之痛。这些南亚国家希望通过大国协调和国际组织,以外交方式平息印巴矛盾。

再论美、俄、法以及以色列、土耳其、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利益及战略考虑。

对于美国而言,虽然特朗普及万斯等人公开声称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但并未指责巴基斯坦。对于印度对巴基斯坦"断水",甚至要发起武装打击的行为,美国并不支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希望从中调解。

在特朗普、万斯、鲁比奥等人希望利用印度遏制中国的情况下,美国并不希望印度卷入一场同巴基斯坦的战争。即使巴基斯坦的GDP只有印度的1/10,但巴军武器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并不落后于印度,在军事冲突中印度很可能得不偿失,从而影响美国遏制中国这一企图的实现。

俄罗斯虽然与印度关系密切,但近年来与巴基斯坦关系提升很快,在其自身仍未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情况下,不希望印巴两国陷入冲突,影响地区局势和上合组织的发展。更不希望使用俄制武器的印度与使用中式武器的巴基斯坦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暴露俄制武器系统的落后。

土耳其在此次事件发生后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倒是特别积极,它希望借支持巴基斯坦体现其与其他伊斯兰国家关系密切,特别是希望体现其在伊斯兰世界中的领导地位。另外,还希望开拓其武器市场。

而以色列则希望通过支持印度打击巴基斯坦这一穆斯林世界唯一的有核国家,削弱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穆斯林国家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进而打击伊斯兰世界的士气。

对于法国和以色列来讲,它们还担心其出售给印度的武器装备在冲突中会败于中式武器装备。

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并不支持印巴再次发生战争,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全球南方在内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理解印度表达的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的立场。因此,莫迪政府实际上已经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国际社会对其战争叫嚣基本不予支持,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仍然高涨,但真打起来也不一定就能打赢。

印度总理莫迪 资料图:PTI

中国的立场

中国一向希望周边地区保持和平稳定,不希望周边生战、生乱,尤其是在面对特朗普发动关税战、而中印关系逐渐回暖的情况下,更不希望印巴两国发生武装冲突。

中国正在劝和促谈,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印巴矛盾,就此还需要和其他国家一起积极推动联合国、上合组织、世界银行介入,对帕哈尔加姆事件进行公开公正的第三方调查。从印度迄今为止不希望其他国家和联合国介入调查帕哈尔加姆事件来看,印度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该事件是受巴基斯坦支持的。

而印度"断水"行为违反人道主义原则,中国和国际社会应要求各方必须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条约--这里所说的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不仅包括《印度河河水条约》,也包括联合国通过的所有涉及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决议和条约。

必须明确,中国一直不希望周边生战生乱,更不能允许中国海外利益受到任何损害,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和在巴项目及在巴中国人。不能允许境外势力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恐怖主义分子和巴塔发动对中国海外利益的袭击。在这些问题上,中国需要立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