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印度空军"阵风"被击落的消息传出之后,国外社交平台和美西方媒体引发强烈震动。人们热衷于讨论中国"霹雳"-15的射程和制导机制,激辩"阵风"先进而又神秘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是否失效。然而,真正值得警醒的,并不只是PL-15的末段杀伤力,而是那架搭载它、融入数据链、精准完成锁定和发射流程的战斗机--歼-10C。
巴基斯坦的歼-10C小试牛刀
导弹只是战争的工具,飞机才是战争的表达方式。而歼-10C不再是那种单打独斗、靠性能搏杀的传统空优战斗机。它是一个作战体系的前线节点,是中国式现代空战哲学的实践--不依赖单挑,而在于"体系内压制体系外",强调预警、感知、分布杀伤与链条闭合。
这是一种本质性的转变。在过去十余年里,无论是F-16V的多国订货,还是阵风在印尼、阿联酋的稳步扩张,西方主流战斗机输出的从来不只是平台,更是围绕平台构建起来的作战标准。而歼-10C,正在成为中国构建对等标准的突破口--告诉外界,中国也可以输出一整套从发现、识别到打击的中国式攻势空军作战体系。
这场关于阵风的风暴,其真正的核心,不在于印度是否自信过头,也不在于巴基斯坦空军的逆风崛起。它在于,中国的空军体系,在每一个战术节点上完成了体系投射。而歼-10C,就是那枚实现降维打击的淬火刀尖。
这张图片值得印度空军点赞收藏,标明了坠机地点
巴基斯坦的试验田
歼-10C的战斗力,不在于某项指标的惊艳,而在于它能嵌入作战体系,形成闭环。这种能力,在巴基斯坦得到了第一次实战验证。表面看去,这只是一次导弹命中目标的新闻,但它的背后,是中巴空军在体系层面协同、试验、联训的集中体现。
巴基斯坦空军为何引进歼-10C?这不仅是为了抗衡印度新购的"阵风"战斗机,更是为了引入一种全新的空战理念。早在购买前的两次"雄鹰"系列联合军演中,巴军飞行员便已经开始熟悉中式作战节奏--这不是换装一款飞机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对"如何打仗"的全盘重塑。
歼-10C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新一代航电系统以及双向数据链。这些配置意味着它不再依赖自身雷达去主导空战,而是可以在整个体系中充当"射击节点"或"传感节点"。在巴军实战体系中,它通常与中国提供的ZDK-03预警机协同运作:由预警机提供远距离目标指引,歼-10C接收信息后完成中段修正和末段攻击。PL-15导弹具备中远程中继制导能力,能在这种协同中发挥最大效能。
也正是在这场击落阵风的战斗中,歼-10C完成了它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实战演示。虽然细节尚未公开,但从已知信息来看,很可能是预警机发现目标、数据链传输信息、歼-10C发射PL-15导弹并完成击杀。这种作战方式,在技术上难度不算高,但需要体系高度融合、链条无缝配合。而这正是中式空军体系最有信心的部分。
歼-10C不光跟阵风交过手,也给台风战机上过一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歼-10C一架飞机的胜利,而是中巴体系协同的成果。尤其是在与JF-17 Block Ⅲ的搭配上,歼-10C构建起一种"高打击-低防空"的梯队组合。枭龙 Block Ⅲ负责近距防御和边境巡逻,歼-10C则在高空突击、远程打击上担纲主力,两者通过信息链联动,并统一接受指挥,形成对印军空域的持续压制。简而言之,这是一次"廉价版"的中式空军体系的落地。
要说直播带货哪家强?非巴基斯坦空军莫属
这一场空战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决战时刻。这场空战之所以可以载入空战史册,是在于巴基斯坦空军以一次单向的击杀,完成了对印度空军技术信心和心理预期的双重打击。更重要的是,作为核心节点的歼-10C,之所以能在这一链条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不是因为它拥有某种神奇性能,而是因为它能够精准嵌入整套体系,低成本地实现体系压制。
这也正是歼-10C最大的战略意义所在。它不像F-35那样对基础设施要求苛刻,也不似阵风那样依赖配套武器昂贵精密。歼-10C要的不是高贵的完美,而是现实的可战。它把中式作战体系浓缩为一个可操作的前锋节点,以一种外军可接受、可学习、可复制的方式,完成了中式打法的实战输出。
印度阵风战机这波不亏,至少用机身成功拦截了PL-15导弹,成功完成一机换一弹
输出中式空战体系
长期以来,F-16不仅是一架战斗机,更是一种地缘政治标记。在冷战后的全球空军建制中,它几乎等同于"美国支持"的标签。从伊拉克到埃及,从中国台湾到巴基斯坦,F-16的出现往往不仅代表战力提升,更代表一种体制内的绑定。
歼-10C不能简单被视作中国对F-16的复制或替代。它确实在性能指标上与F-16V存在一定可比性,尤其在雷达探测、超视距打击与航电集成方面实现了跨越。但它真正的跃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以平台为核心的出口逻辑,转向以体系为单元的整体方案输出。
巴基斯坦空军的选择就是一个信号。近年来面对印度引进阵风战机带来的空中压力,美方并未放宽对巴的F-16升级限制。反而转而向印度兜售"印度特供版"F-16--F-21,进一步强化其对印倾斜态度。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歼-10C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在技术-政治-作战理念三条轴线上的现实选项:不依赖美国备件、不受制于西方情报链、不嵌入昂贵维护闭环,更重要的是,它引进了整套的中式指挥通信系统、武器挂载体系和作战流程逻辑。
这一点是决定性的。在传统军贸模式下,飞机是商品,配套是附加项,飞行员培训和地勤保障大多另计。而歼-10C的对外输出,从一开始就不是零散部件的外销,而是与预警系统、导弹系统、地面指挥系统一并打包,提供套餐式出口。这种做法,有效缩短了用户从接收装备到具备作战能力的周期,也大幅降低了依赖西方技术支持的风险。
更微妙的是,这种输出方式改变了空军现代化的入场门槛。在西方的标准体系里,一支合格的现代空军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积累与制度塑造。而歼-10C的出现,加上JF-17 Block Ⅲ的补位与体系融合,为中等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跳跃式发展的新路径。这条路径不是山寨西方,而是构建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打击链。
歼-10C不只是让其他国家拥有一架向西方水平看齐的好飞机,而是让他人学习一种新打法。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中式空战体系不仅更灵活、更便宜,还更适配本国条件时,歼-10C的成功就不再只是出口的成功,它是一次中西方叙事逻辑的逆转,是话语权层面的突围。
外媒称巴基斯坦空军买的是顶配版歼-10C,从头盔到平显,都是加强版,从战绩来看,相当超值。
另一种打法崛起
歼-10C不是一次偶然的胜利,也不是一架幸运的飞机。它的崛起,是中国空军体系建设的副产品,也是这一体系对外影响力扩张的先锋。从巴基斯坦试验田打出第一记重拳开始,它已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替代者,更是作战理念的挑战者、输出者。
当一架歼-10C以体系节点的身份完成了一次远距杀伤,当一整套中式杀伤链以压制性的效率击穿了西式空军的光环,当现代空军不再只能从西方买入而可以从东方构建时,这场变化就不再只是中巴之间的故事。
这场空战不仅将影响阵风的出口热度,重构F-16V的技术比较线,甚至可能动摇一些国家对西方武器神话的信仰。未来的歼-35、乃至更先进的六代机体系建设与出口,或许都会沿着这条路径冲破更多传统认知边界,去撬动那些仍然观望、犹疑、惧怕脱钩的国家。
耀眼的2025年印巴空战,已经让世界看见:除了西方的打法,还有另一种打法正在崛起。它不讲神话,只讲实战;不靠昂贵装备,而靠体系配合。它在告诉世界:现代空军,不一定要花天价买"神机",也可以用自己的节奏,打赢自己的仗。而接下来的问题,将不再是歼-10C能不能打,而是--谁还敢忽视它,谁,又将是下一个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