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技术和工程太复杂,我们肯定会进行故障树的挖掘,最后只能定位到几种可能性。只要在下一次试验之前,把问题的可能性进行技术和工程上面的规避,包括对之前想优化迭代的东西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下一次的实验始终是比上一次实验有明显进步。
图/cfp
未来卫星快递费每年或赚超600亿,太空旅行只是很小的业务
九派新闻:民营航天企业会和国家队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赵亚:双方都是属于中国航天的重要力量,有相当多的技术和产业链的继承性,有同根同源的基础。对于商业航天来说,商业化目标是生存的基础,相对来说也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去做很多扩大规模、有典型商业价值的业务,进行快速试错。
国家队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和技术积累,会做很多前沿技术的探索,有整个工程和实验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支撑,有很多系统性的研究经验。各种民营航天的公司,包括我们在内,从最开始的预研、研发、实验,甚至产业链供应,都会和有相对比较多的一些合作。
九派新闻:未来有哪些其他方向的盈利点和发展点?
赵亚:火箭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交通工具。只要是交通工具,其实只是为了扩大人类的触达范围,只要能扩大我们的社会生产范围,那么它就会有非常多的新业态会涌现出来。
从前航天的成本过高,这一行业发展比较受约束。如果你做一个东西成本是十块钱,你卖三块钱,那肯定生意就不成立。当太空基建的成本大幅降低,就会让非常多原本不成立的业态成长为可行的新业态。
像太空旅行,未来几年应该都只是很多大盈利点中很小的一部分。要说航天运输,它最主要是一种To B 的生意。卖船票这种To C的旅行,受众比较广泛,所以它会引起比较大影响。
国内很多商业的卫星公司,像星网、垣信,未来几年都有非常庞大的卫星星座建设的规划。单纯就送卫星进轨道而言,大约两三年后,能把价格打到中国航天传统价格的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的水平。即使按这个较低的价格来计算,每年的快递费收入应该也会突破六七百个亿。它远远大于太空旅行,尤其是亚轨道旅行的市场规模。
太空育种对于很多农业、生物医疗医药也有较大帮助。再比如在失重环境下建造滚珠轴承,在失重情况下,由于更接近完美的球形,可能会带来更高的精度。未来我们也会去建立轨道工厂。
再比如中国现在的光伏产业很强,也有广袤的土地可以建设光电项目。但是经过大气层的散射跟吸收,它的发电效率是远远低于在太空建立光伏发电技术的。当解决了无线远距离输电的问题,理论上在赤道上空建立宽度几百公里左右的光伏发电带,可以满足全球用电量。
再说登月旅行,这个就更遥远了。登月之后,月球上的氦-3是理论上的最佳核聚变原材料,它在月球上面的储量是地球的上百万倍量级。
所以包括行星挖矿以及上面提到的各种太空活动,应该在大概10到20年内全都会被实现。这不再是科幻小说的畅想,甚至不是非常遥远的规划。
九派新闻:如果盈利状况良好,未来太空旅游行业会不会发生内卷?
赵亚:从某种角度来看,变得"卷"也并非一件坏事。因为当你"卷"的时候,说明它的门槛已经降低到一种程度,而它的竞争非常充分。我们本来就希望人类的活动范围不要受到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