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能否深度替代人类写作?一文解析(3)

2025-02-25 11:36  头条

二是问题要问得"浅"。

问得一针见血跟问得浅并不矛盾,问得浅就是问到最简。

当你把问题拆解到最小单元时,会发现切入点更小,也更容易入手,而且文章看起来更细致,不会类似假大空。

三是时刻判断问题的重要性。

写文章问问题过程中,也要思考:"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会对整体文章有什么影响?"。

如果不能给整体太多贡献,或者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人全面且深刻地解答过了,就不必下很多功夫。

提出了问题,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就是观点与素材进行持续的互动。

观点可以统帅素材,通过查资料或者实践得到的素材也能反过来修正、整顿你的观点,两者不断交互,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相比人,AI很难通过层层剖析、不断提问去触及问题的本质,它可能并不知晓什么样的问题是一针见血的,也不会随时评估问题在你谋篇布局中的重要程度。

更重要的是,它无法通过跟现实进行交互来验证或修正观点。

可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目前AI生成的内容普遍存在堆砌辞藻、大而化之、细节不足等问题。

据专业人士分析,这是因为AI在训练时是概率输出,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选取已有且最常用的叙述、描写、比喻来生成用户想要的答案,对于算法来说,使用频次最多的就是最稳妥的。

04

接下来说说考据,也就是素材。

很多人认为AI在写作中很大的作用就是帮忙查找、整理和提炼资料,在海量数据中披沙拣金只需几秒。

这当然能大大提升写作效率,但写作者仍需要对素材有相当的掌控和检视,不能完全把找素材的活儿完全"外包"给AI,自己只负责根据它提供的资料撰写。

为什么?

就是前面提到的,思想跟素材是持续互动的关系,丧失了对素材的检视和掌控,就可能让写作失去了很多突破的可能性。

举一个我写作中经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