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0℃的高温红色预警、路面煎蛋成网红挑战、空调24小时连轴转……当热浪成了夏日主旋律,"求人工降雨"的呼声总能冲上热搜。有人说这是"解渴良方",也有人担心"拔苗助长",高温天里的人工降雨,到底是福音还是噱头?
一、人工降雨不是"随时能下的雨"
很多人以为人工降雨像拧水龙头一样简单,其实它更像"顺水推舟"。气象专家解释,人工降雨的核心是"催化"--当天空中存在具备降雨潜力的云团(比如云顶温度低于0℃的积雨云),通过火箭、高炮等工具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让云中的水滴或冰晶更快增长到能降落的程度。
如果是晴空万里或只有薄薄的碎云,再先进的技术也"无米下锅"。去年重庆遭遇极端干旱时,多个区县连续多日准备就绪,却因缺乏有效云系,人工增雨作业多次被迫取消。这也解释了为何有时气象台预告"可能人工降雨",最终却不见雨滴--自然条件是硬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