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下了“最后通牒”,认定荷兰100%担责,再不悔改一切后果自负(2)

2025-11-04 17:48  头条

回顾过去这段时间,荷兰的做法可以说是"步步升级的越界操作"。

如果说一开始,荷兰配合美国行动,对中企股权进行干预,是在侵犯中国产权的话;那么后续荷兰执迷不悟,选择对华工厂断供晶圆,则是想拉全球下水,直接对半导体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

中国东莞工厂承担着安世全球70%的封测产能,荷兰的"断供令",已经引发了全球性 "产业地震"。

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虽多为基础器件,却支撑着汽车车灯控制、方向盘模块等关键功能,欧洲不少车企都依赖其供应。

断供发生后,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们,警告"面临长期供应挑战";就连远隔重洋的美国车企也受波及,担忧称若危机持续,现有库存仅能维持三周。

半导体技术

面对这场由荷兰挑起的乱局,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着"有理有据、有节有度"的战略定力。

既精准反击了荷方的股权干预、又释放出了"建设性解决问题"的善意,并且豁免符合出口申请的许可,用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但荷兰政府的回应,却充满消极与敷衍。面对中方的善意沟通,荷方不仅迟迟没有撤销不合理行政令,反而放任断供事态不断升级;

这种漠视国际规则、无视产业损失的态度,终于耗尽了中方的耐心。

11月4日的回应中,商务部明确指出"荷方未展现建设性态度,无实际解决行动",将责任认定与后果警示,清晰传递给对方,可视作为对荷方下了"最后通牒"。

中荷关系

接下来,摆在荷兰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尽快纠正错误,拿出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而这场围绕芯片产业的博弈,胜负已然见了分晓,荷兰以为掌控晶圆制造就能卡中方脖子,却忘了中国既是芯片消费大国,也是产业强国,有"突围"的底气和实力。

荷兰政府倘若执迷不悟,不仅将失去中国市场的信任,更会让欧洲制造业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