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2025年11月7日12时03分
立冬一到,就意味着冬天正式拉开了帷幕。在没有天气预报、没有现代农业技术的年代,老辈人全靠观察时节变化过日子,那些口口相传的谚语和说法,不是凭空编造的老话,而是一代代人摸透了自然规律、摸准了生活节奏的经验之谈,藏着最实在的过冬学问。

一、看天知冬:立冬这天,便晓一冬气候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这是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小时候总听奶奶说,立冬要是天朗气清,那整个冬天大概率都是响晴的天,晒被子、晒粮食都方便;可要是立冬当天下了雨,那这一冬的雨雪指定少不了,得早早就把蓑衣、雨鞋收拾好。其实这都是老辈人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门道--立冬的天气,往往定了整个冬天的气候大方向,早知道早准备,才不会手忙脚乱。

"立冬无雨一冬干,立冬有雨一冬寒"
这句和上句意思相近,却更侧重"冷不冷"。爷爷说,立冬没下雨,冬天就容易天干物燥,不仅地里的麦苗缺水,人也容易上火;要是立冬下雨了,那冷空气肯定来得早、来得猛,冬天会格外冷,雪也多。北方的冬小麦就盼着这样的冷冬,雪下得厚,麦苗才能盖着"雪被"过冬,来年才长得壮。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老辈人看风向就能预判冬天的光景。立冬刮北风,那指定是北方的冷空气杀过来了,后续冰天雪地是跑不了的,得提前给牲畜棚搭好暖棚,给院里的水管裹上草绳;要是刮南风,那就是暖湿气流还没退,冬天会温和些,雨雪也少,不用太担心冻害。
二、立冬农事:冬闲不闲,为来年收成打底
"立冬耕翻田,来年好收成"
小时候总纳闷,冬天地里没庄稼,为啥大人还要去翻地?父亲说,立冬后土地还没冻实,趁着这个时候把地翻一遍,既能把地里的杂草、庄稼残茬埋到地下,慢慢烂了变成肥料,还能把藏在土里的虫子卵冻死,来年种地就少了病虫害。这就是"冬闲不闲"的道理,冬天多下点功夫,来年春耕就省劲儿,收成也有保障。
"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
立冬一到,母亲就会催着收白菜、萝卜。她说,立冬后霜冻就多了,别看这些菜耐寒,可经不住连番的冻,冻坏了就没法腌酸菜、存冬菜了。所以老辈人都会在立冬前后,把地里的冬菜收回家,要么埋在菜窖里,要么用稻草盖起来,保住一冬天的"菜篮子"。

"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这句谚语在北方几乎人人皆知。"三层被"就是指厚厚的积雪。爷爷说,雪是好东西,盖在麦苗上,既能挡住寒风冻坏麦苗,又能像存水一样,等来年春天化了,刚好滋润麦苗返青。雪水还养地,所以雪下得越厚,来年小麦收成就越好,家里的粮仓才能堆满,才能"枕着馒头睡"。
三、养生与生活:立冬进补,藏着过日子的讲究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进补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天冷了,人消耗的力气多,得补补身子才能抵御严寒。北方人家立冬爱吃羊肉火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炖萝卜,暖身又养胃;南方人则爱炖鸡汤、鸭汤,配上红枣、枸杞,补而不燥。老辈人说,这不是嘴馋,是"补元气",冬天把身子养好了,来年才有力气干活。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北方人立冬必吃饺子,这说法带着点趣味,又藏着讲究。奶奶说,饺子长得像耳朵,立冬吃饺子,就是"补耳朵",寓意冬天不会冻掉耳朵。而且立冬是秋收冬藏的节点,饺子馅料丰富,有肉有菜,象征着五谷丰登,日子过得富足。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也是冬天里的一份热闹与温暖。
"立冬晴,柴米堆得满地平;立冬雨,柴米贵如金"
老辈人把立冬天气和生活物资联系在一起。立冬晴天,预示着冬天气候平稳,庄稼丰收,柴禾、粮食都充足,日子过得宽裕;要是立冬雨,冬天可能又冷又多雪,运输不方便,柴米油盐的供应就紧张,价格也会涨。这话说的是天气,实则是老辈人对"丰衣足食"的期盼,也提醒着大家,立冬要做好物资储备。
四、老辈人的立冬讲究:顺应"冬藏",稳中求安
除了谚语,老辈人对立冬还有不少过日子的讲究,核心就是"冬藏"。爷爷说,冬天阳气弱、阴气盛,人要跟着自然走,"早睡晚起",别熬夜耗精神;少出门受冻,尤其是早晚天寒的时候,避免着凉生病;吃的东西要温热,别贪凉吃生的,不然伤脾胃。这些说法听着朴素,却和现在说的"冬季保暖、储能养精"不谋而合。
老辈人还常说"立冬后,万事休",不是说要偷懒,而是说冬天要放慢脚步,把该收的收了,该存的存了,把家里的琐事打理好,给牲畜备好草料,给家人备好冬衣,安安稳稳过冬,为来年的劳作养精蓄锐。这种"以静制动"的生活态度,正是古人顺应自然、张弛有度的生存智慧。
这些关于立冬的谚语和说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烟火气和生活智慧。它们是老辈人用一生经验总结的"过冬指南",既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也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天气预报精准了,可这些流传下来的老话,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时节的流转,找到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奏,这就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