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销售高光时刻的背后,隐忧或已埋下伏笔。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出现了自2011年来的"首次同比下滑"。之后的2025年,销量的下滑也蔓延到中国市场。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特斯拉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5%,共计销售61662辆。该统计涵盖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的国内销量及出口量。
拉长时间来看,这已是特斯拉在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同比销量下滑。在此前的4月份,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同比腰斩至3.07万辆,Model Y和Model 3的统治力被本土品牌瓦解。
特斯拉入花十年,纪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小米逆袭,有迹可循
特斯拉在华以及全球销量的变动,与中国本土汽车成长与挑战不无关系。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逐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稳固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认可。后来者小米,秉承小米追求极致的理念,迅速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造车仅3年,小米就打造了两款现象级新车--小米SU7和小米YU7,并大获成功,被外界视为最有能力挑战特斯拉的新秀。
法国一线汽车媒体汽车志在报道中称,售价30125欧元的小米YU7想让我们忘记特斯拉Model Y,而且它有办法做到。
美国一线新能源汽车媒体在谈到小米与特斯拉的竞争问题时则表示:看起来小米所做的远不止竞争,它正准备给特斯拉猛烈一击。
小米的成功有迹可循。
造车之前,小米因手机被外界熟知。这是一家以追求极致品质著称的创新科技企业,曾创造了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生态等极具体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造车之初,小米汽车就将极致性能和极致体验作为产品目标。
小米汽车毫不避讳与特斯拉对标,追随、追赶、超越,是小米的竞争策略之一。雷军也说过:只要开始追赶,就走在赢的路上。在追赶的路上,小米对产品性能追求近乎偏执和疯狂。
小米汽车一次次征战纽北,不只是为了刷圈速,更是对汽车底盘、刹车、散热、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全方位考验,并反哺量产车技术。凭着这份执着和坚毅,造车仅3年的小米就打造了两款现象级新车--小米SU7和小米YU7,并大获成功。
小米YU7大定破纪录,SU7/YU7两款车型双线出击,向昔日王者发起挑战。
这不只是小米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后来居上的缩影,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标志性时刻。汽车强国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这条路上,中国的汽车人摸索了很长时间,从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换技术",到电动时代的摸着学霸过河,如今终于到了自家的孩子扬眉吐气的时候。
时来天地皆同力",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攀登新峰,中国汽车的下一个征程已经开始。
小米创始人雷军对未来充满信心:"小米YU7是小米真正走向汽车主战场的开始,将面对最强大的对手、直面最残酷的竞争。"他重申,未来五年(2026年-2030年)小米将在核心技术领域再投入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