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他在齐国时究竟该不该自立呢?
《--【·前言·】--》
韩信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翻来覆去就那八个字:"悔不听蒯通之言。"
到底他听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蒯通现身前,韩信已经一脚踩进齐国皇宫
楚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韩信突然没了踪影,项羽在西边死咬刘邦,谁都以为他会继续跟着刘邦围着项羽转。
可韩信一声不吭,突然掉头北上,兵指齐地。
有人说这是刘邦的命令。也有人说刘邦根本没料到韩信这么干。
史书没写韩信有没有请示,倒是记得他打得有多快。
他过了济水,一路杀到临淄,齐王田广吓得连夜逃跑,田横去找项羽求救,韩信就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带着十几万人,把齐国七十余城扫了个干净。
问题也就来了,他打下的这块地,谁来管?刘邦正在关中跟项羽血战,根本顾不上齐地。
韩信此时,兵在手、城在手、人心也在手。齐人甚至主动要立他为王。
就在这时候,蒯通出现了,这人来头不小。
不是哪个王侯将相的门客,而是从范阳跑来的老游说家,专门盯着权力真空下的风口。
看准了齐国刚被打服、韩信刚封侯、刘邦根本抽不出手来干预--蒯通劝韩信自立。
这可不是旁敲侧击,是明着劝:"三分天下,你应有一席。"不就是现在?
兵在、地在、刘邦打不赢,项羽顾不上,你若不自立,等着他俩熬完仗,就会反过头先收拾你。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当时韩信已经被封为"齐王",但这个"王"叫"假王"。
什么意思?就是有名无实,给你个王号哄你一下,兵权随时能收。
蒯通不是第一个看穿这点的人。可惜他劝的对象是韩信--不是张良,不是项羽,是那个"功高震主却毫无后路"的军事天才。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沉默。他没答应,也没拒绝。只是说:再看看。
可天下局势根本等不了他看。
韩信不动,蒯通急了,机会却滑过去了
蒯通急。齐国百姓也急。他们看得出来韩信在犹豫,可这机会不是天天有。
临淄城墙刚刷上新灰,田氏旧臣还没反应过来,军中将领一多半都是韩信提拔上来的,谁不听他的?
他只要一声令下,三天之内,齐国上下改旗易帜。
可韩信偏偏拖着。蒯通再来找他,话也说得更重:"你若不立,刘邦迟早要杀你。"
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摆事实--你看看彭越,看看英布,哪个不是死在封侯之后?
韩信没说话,他看着手中的兵符,眼前是刚平定的七十座城池。
可脑子里,想的是长安城里刘邦给他的承诺:等打完仗,让你做真王。
他信了。或者说,他宁愿信。
我觉得这不单是忠诚,更像是一种赌徒心理。
他知道蒯通说的有理,知道自己已经走到天花板。可他怕跨出这一步,他不是项羽,不是刘邦,他不会玩权谋。
他是将才,不是王侯,这一拖,就出了问题,刘邦那边听说齐地稳了,马上派人来"犒军"。意思很明显,表面是赏赐,实则监视。
再后来,韩信接到命令:项羽派龙且救齐,命你截击。
这一仗打得极其漂亮。韩信用伏兵断水,杀得龙且大败,齐地彻底收归。
齐人再次请求立他为王。
韩信这才答应。但这个"王",刘邦封的,是假王,说白了,地盘借你管,兵权却得分走。名是你的,实是朝廷的。
蒯通彻底失望了。
他看得很清楚,这样下去,韩信迟早没命。功高震主,后面那仗一打完,刘邦第一个要动的就是他。齐地太富了,谁不眼馋?
更要命的是,韩信身边没有自己人。将领是刘邦派来的,文官是刘邦封的,左右近臣都是刘邦旧部。他像是齐地的租户,随时能被换锁赶走。
可韩信还觉得自己站得住。他说:"功劳大到天,也不能背信弃义。"这不是理智,是执念。
蒯通不再说话。他知道,说多了也没用。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韩信真立了呢?能不能三分天下?说实话,未必。
项羽手上有江东,刘邦有关中。韩信虽有齐地,兵也不少,可他缺的是人心,缺的是政治资源,最缺的是一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