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那么残暴,为何不用活人陪葬而用兵马俑?(4)

2025-01-24 16:02  历史故事迷

这些兵马俑做的太过于精良,往往让人忽略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当然,历代帝王中也只有秦始皇会用一支军队陪葬,生前死后都不忘展示自己的霸气。秦始皇嬴政,为何不用人而是用兵马俑陪葬?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

准确地讲,古代的人殉并非是体现功绩的方式,而是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是"事死如事生"观点最为残暴的表现。商代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阶级压迫最为残酷的阶段。而这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人牲和人殉。大家可能都比较了解人殉,即国君或贵族死后,会杀掉若干奴隶或身边的大臣、妃子来殉葬。以屠杀活人来为死人服务,无疑是野蛮的,而且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便已出现了。不过,这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

其实,相对于人牲,人殉还算仁道了。毕竟,大奴隶主一生只死一次,而只要他在位,便要时常祭祀祖先。也就是说,在奴隶制时代,对于一个政权或一个家族而言,一位掌权者死后,会伴随着一次大规模的杀戮,而在他掌权时,却要进行多次以斩杀活人来祭祀祖先的行为。在时人的思想观念中,以人牲或人殉来祭祀或殉葬,是"事死如事生"理念的直接体现。作为奴隶主,生前无比煊赫,有众多奴隶侍奉,而死后自当也享有这种"权力"。于是,这种惨剧便不断地上演。就人牲与人殉来讲,人牲更侧重于彰显个人功绩,而人殉则趋近为一种丧葬行为。无论是奴隶制阶段,还是分封制时代,宗庙与家庙一直是一个政权或家族的核心象征和精神寄托。而时人一再强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将祭祀与战争视为国家最为重要的两件事。

在奴隶制时代,在出师和凯旋时,往往要杀掉大批奴隶或战俘来祭祀宗庙,即实行人牲。特别是在取得重大胜利后,往往会有大批战俘被"献"给祖先。这是商王对自己祖先的尊重,同时也是彰显自己功绩的一种方式。与人牲相比,人殉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商王对祖先的"关怀"。所以,准确地讲,人殉并不是表现个人功绩的方式。进入周代以后,人牲和人殉的行为已经逐渐减少,到战国秦汉时,以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已经逐渐流行。每一段历史,都有其光鲜荣耀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阴暗面。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的背后,除了剥削和奴役,还有惨烈的人牲和人殉。

然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缓慢进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为也在逐渐减少。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战争的胜利方有能力为战俘提供维系生存的食物,并需要将他们再次投入到生产劳动和军事征伐之中。

所以,经过两周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人牲与人殉已经不再盛行,统治者也不愿意牺牲更多的劳动力和军事人员。这时,人俑也就孕育而生了。尽管秦始皇陵地宫尚未揭露,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殉行为是存在的,并且规模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