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需越强、通胀越是温和回升,美国就越难以加征关税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应有之义。GDP平减指数显示了中国当前的总体通胀水平,对应的通胀率目前约为-1%,如果能够通过扩大内需,使之回升到3%左右的水平,这不但能使中国走出通缩压力的阴影,而且也会对全球大宗商品,甚至美国通胀产生显著影响。
从时机上来看,中国扩大内需一定要在美国加征关税之前。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事后再扩大内需,固然也有助于缓解冲击,但效果将大打折扣。中国需要事前主动扩大内需,先发制人。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外部环境来看,扩大内需政策的迫切性更加明显了:中国内需越强、国内通胀越是温和回升,就越有助于全球和美国通胀回升,美国就越难以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反之,中国内需越弱,国内通缩压力越大,就越有利于全球和美国通胀的下降,美国就越有政策空间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
三种应对政策要审慎斟酌
有的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加征60%的关税对美国影响不大,具体有三个原因:人民币汇率可能大幅贬值,政府可能会对企业提供补贴,中国出口企业会大幅让利。这恰恰提醒我们,对上述三种政策要审慎斟酌。如果通过这些方式来保出口,则将在很大程度上补贴美国、大幅缓解美国的通胀压力,并进一步证明特朗普政策的正确性。
从一些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实施这三种政策也不可行:首先,地方政府财力捉襟见肘,无力给企业提供更多补贴。其次,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相当狭小,让利空间非常有限。最后,人民币汇率已经显著低估,近期《经济学人》杂志估算的汉堡指数中,人民币低估了30%。这些观点笔者也和美国经济学家多有阐述。如果能让大家都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通胀影响也会有更多客观理性的预期。
贸易战已经持续多年,虽然历经波折,但国际经济秩序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023年中国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为14.5%,较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24年的份额也仍稳定。而同一时期,印度、墨西哥、越南的出口份额提升只有0.2到0.3个百分点,均不及中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保持在30%的高位,连续14年位居首位--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制造业本身,而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和消费的结合不合理,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内大循环不畅通。面对内外压力,关键仍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先发制人、主动扩大内需。面对特朗普关税冲击2.0,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