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让中国失望!李在明赶在飞机降落美国前,中方收到亲笔信

2025-08-28 21:50  头条

环球网消息,韩国特使团抵达北京,领头的是前国会议长朴炳锡,身边跟着几位被称为"中国通"的核心人物。他们走下飞机的第一句话是:"希望中韩关系回到正常轨道。"而王毅外长说的也很干脆,两国关系正处于改善发展的重要时期,中方始终重视中韩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中方对修复关系持开放态度,但关键在于韩方能否拿出实际行动。回顾近几年,中韩关系可谓坎坷不断。自"萨德"事件后,中韩两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大幅收缩。韩国企业损失惨重,影视娱乐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明显衰退。

如今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展现出不同于前任的外交思路。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替代,改善对华关系不仅是外交需要,更是经济现实的需求。

而这次韩国特使团不仅携带了李在明的亲笔信,更肩负两项关键任务:一是主动释放缓和关系的信号,二是正式邀请中方10月赴韩参加APEC峰会。

与此同时,李在明本人在与石破茂会谈后,又启程飞往美国准备见特朗普。

这里有一个问题,李在明为什么要打破惯例,没有首访美国而是先到了日本?这其实就是李在明的"一鱼三吃"策略。

其一,李在明通过访日展示修复韩日关系是打破地区安全困局的钥匙。

近年来,韩日因历史问题和贸易争端陷入僵局,严重制约了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有效性。美国始终将日韩和解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李在明通过率先访日,既向美国展示其推动盟友体系团结的诚意,也为后续与特朗普的会谈铺垫良好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他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计划签署新的共同宣言,意在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高,这种从"敌对"到"伙伴"的急转弯,本质上是在为应对更大的地缘政治压力做准备。

其二,东京之行成为李在明应对"特朗普风险"的前哨站。

面对美国可能提出的防务费用分摊、贸易逆差和军购等苛刻要求,韩日作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盟友,具有共同应对压力的需求。

李在明通过与石破茂的会谈,既可摸底美国政策动向,也可能探讨两国在经贸领域协同作战的方案,这种协调背后,是两国试图通过强化经济纽带,抵消特朗普关税大棒带来的冲击。

同时还能向国内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他的外交政策将打破旧有框架,以实用主义为导向。

其三,先日后美的顺序设计避免了直接刺激中国,若按传统先访美,将被解读为全面倒向美国阵营。但这次李在明先访问了日本,同时还派出特使团前往中国,就是想告诉中方,自己并没有像尹锡悦那样"极端亲美",起到一个安抚的作用。

不过他打破韩国总统传统,还赶在8·15日本战败投降日刚过8天就访问东京,在韩国国内引发不小震动,要知道,李在明在竞选期间曾以"反日斗士"形象拉票,痛批日本核污水排放是"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甚至用绝食抗议表达立场。

可一上台,他迅速转身,称日本是"非常重要的伙伴",强调美日韩同盟要"强化与巩固",还计划与日方签署新的共同宣言。这种180度大转弯,被不少人诟病。

为什么李在明这么着急呢?因为等不起了,韩国正被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不是人。

美国不断施压,要求韩国提高防务开支、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增加军备采购,甚至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而中国,依旧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一旦关系恶化,三星、现代、LG这些巨头首当其冲。数据上看,中韩贸易额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近25%,比美日加起来还多。

所以李在明的策略十分清晰:人先去日美,但绝不能让中国觉得被冷落。于是特使团带着亲笔信赶在中韩建交33周年当天抵京,除了表达修复关系的意愿,还正式邀请中国领导人10月赴韩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但这不代表韩国要"亲中"。

从李在明的行程顺序,先日、再美、后华(仅派特使),就能看出战略优先级:美日同盟才是核心,中国则是不能丢的经济牌。尤其在特朗普再度上台的背景下,韩国急需与日本缓和关系,共同应对"美国优先"带来的关税风险和安全压力。

李在明接受日媒采访时说得明白:"见面越频繁,信任越深厚。"这话看似说给日本听,实际是说给美国听的。

不过,李在明的"一鱼三吃"策略最终可能变成"三面不讨好":美国嫌其不够忠诚,中国疑其缺乏诚意,日本视其为临时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