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全国多地儿科门急诊爆满,"发烧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一度登上热搜。一种熟悉却凶猛的老对手--甲型流感,正在席卷全国。
"这并不是普通感冒。"
张文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醒:甲流传播快、来势猛、重症风险高,尤其对老人、儿童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更是"催命符"。
三个危险行为正在助推甲流的加速蔓延--不打疫苗、硬扛高烧、不当用药。面对"甲流大魔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

甲流卷土重来,为何这波更猛?
和新冠病毒打了几年仗,不少人对新冠放松了警惕,但没想到,甲流来得更快、更猛、更隐蔽。
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全国南北方的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超90%为甲型流感,主要是A(H3N2)亚型。
这种病毒并不新鲜,但今冬的传播速度、感染强度都明显高于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多家三甲医院,已进入冬季呼吸道高峰,儿科、发热门诊持续拥挤。
张文宏指出,甲流和新冠虽然都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但甲流更偏"短、猛、急"。它的传染性不输新冠,来势汹汹、症状猛烈。

一旦感染,身体会经历什么?
感染甲流后,很多人只当成一场"重感冒",这是非常危险的误判。
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观察数据:
第1天:高热突发,体温迅速升到39℃以上,畏寒、头痛、浑身酸痛,几乎一夜之间"被击倒";
第2-3天:咳嗽加重,伴随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第4天起:体温可逐步下降,但呼吸道症状仍持续,部分人出现"咳到肋骨痛"的持续性干咳;
一周左右:大多数人可自愈,但对于老人、儿童、孕妇、基础病患者,若发展为肺炎、心肌炎、中枢神经感染等,可能危及生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流的重症风险不容低估。2023年,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一项分析指出:在确诊甲流并住院的重症患者中,约有40%为基础病人群,最常见的是糖尿病、高血压和慢阻肺。

张文宏紧急提醒:这三件事别再做了!
1.不打疫苗,等于放弃第一道防线
很多人觉得"打疫苗也会得",于是干脆不打。张文宏明确表示:疫苗不能百分百阻止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和致死率。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流感高发期,尤其推荐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2024年流行的是A(H3N2)亚型,已被列入本年度四价流感疫苗株中。接种疫苗两周后,身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约为6个月。
错过疫苗,就是错过防线。

2.硬扛高烧,是在透支生命
甲流的发热不是"小烧一下",而是高烧、急烧、反复烧。有些人以为"靠多喝水、多睡觉"就能扛过去,结果烧到脱水、意识模糊才送医。
医院提醒:成人体温超过38.5℃、儿童超过38℃并伴随持续不适,需及时退热处理。
常用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超量、混用。
更不能随便"掺着吃"退烧药和抗生素。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它毫无作用。乱吃只会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肝肾负担。

3.不重视初期症状,小病拖成大病
甲流来得快、去得慢,初期症状可能只是嗓子痒、轻微发热,但病毒复制极快,24小时内可能全面爆发。
张文宏指出,早期用药是关键窗口。目前,奥司他韦被广泛用于甲流治疗,症状出现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能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若拖到高烧三天不退、咳嗽咳痰明显、呼吸困难,才用药,往往为时已晚。
此外,家中如有老人、小孩或免疫力低下者感染甲流,应第一时间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甲流不可怕,怕的是忽视与误判"
医生强调:"甲流并不比新冠温和,尤其对高危人群,是实打实的威胁。"
他还指出,目前门诊中"甲流+新冠+肺炎支原体"三重夹击的患者并不少见,共感染会显著加重病情,延长康复周期。
那我们普通人,怎样保护自己和家人?
面对甲流,这些防护措施必须做到
- 及时接种疫苗:尤其是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
-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要硬扛,不要自行买药乱吃;
- 居家隔离及时通风:家中有病人,佩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
- 合理作息增强免疫力:睡眠不足、压力大、熬夜,是病毒的"好朋友";
- 避免聚集和密闭场所:尤其在学校、养老院、医院等高风险区域。

最后提醒:别让"感冒"变"夺命病"
很多人对甲流掉以轻心,是因为它披着"感冒"的外衣。但实际上,每年全球因流感死亡的人数高达29万至65万,中国疾控中心也多次强调:流感不是感冒,它是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张文宏那句"这三件事是催命符",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教训。
今冬的甲流,不容低估。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