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国足的世界杯预选赛上,球迷团体"中国制噪"负责人手持扩音器的正能量喊话,就看得人热血沸腾,"我们要告诉球员,有人在为他们呐喊,有人在和他们一起战斗,他们在球场上不能失去斗志,我们在看台上也不行!"而此起事件中,扩音器成为了个别球迷发泄、辱骂的工具,明显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法条。
这起事件能否成为赛场文明的转折点?还需要时间来印证。但进一步提升暴力言行的违法成本,采取"规则明确+技术监管+球迷共治"的模式,是赛场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规则方面,在中国足协和中足联的现行规定中,被监管主体是赛区、俱乐部、球员、裁判等,规则更多也是聚焦赛场、看台的秩序和安全,对于语言暴力并没有明晰。参考五大联赛等高水平足球联赛,对球迷的越界行为有严格的界定。例如英足总的纪律法则中,涉及对象包括球员、教练、俱乐部官员或其他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员。违规行为类型涵盖了暴力、辱骂、歧视、干扰比赛或其他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
同时,球迷的不当行为与俱乐部的利益牢牢捆绑,如果球迷群体出现大规模违规,俱乐部可能被扣分、罚款或空场比赛。例如英超热刺队球迷就曾因为高喊侮辱性口号,导致俱乐部被罚款7.5万英镑。德甲法兰克福部分球迷滋事,导致俱乐部被德国足协处罚48.91万欧元。
从这些法规的底层逻辑来看,球迷采取过激行为主要是为了干扰对手,从而让自己的球队获益,如果行为非但不能帮助球队,还将导致球队和整个球迷群体蒙羞、受罚,那么没有人会这么肆无忌惮。
遏制个别球迷的任性言行只是起点,推动看台文化从"法不责众"向"人人自律"转变,使球迷从"被管控对象"升级为"被需要的正能量",这个过程注定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