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艺人因感染新冠病毒宣布延期演唱会,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热搜。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4月底至5月初的第18周,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已达16.2%,较4月初的7.5%翻了一番。这一数据让不少人担忧:新冠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公众该如何应对?对此,病毒变异、检测技术及临床诊疗领域的专家,带来权威解读与实用建议。
病毒变异:LP.8.1成主流,但无需过度焦虑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变异株LP.8.1已成为主要流行毒株。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数据,2025年第5周,该毒株占全球上传序列的13.9%,且传播力持续增强。陆剑表示:"从病毒进化规律看,LP.8.1的传播优势可能使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主流地位。"国内流行株情况需以官方发布为准,公众无需因变异株名称产生恐慌。
事实上,经过数年进化,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已大幅减弱。中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4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中明确指出,近期疫情波动预计不会超过2024年夏季水平,引发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极低。这一判断基于多渠道监测数据的综合研判,包括病毒基因测序、临床就诊率及污水监测等。
检测技术:15分钟出结果,精准识别多病毒
面对病毒传播,快速准确的检测是防控的关键。目前,国内已形成多元化的检测体系,既能满足大规模筛查需求,也能实现精准分型。例如:
• 华大基因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可在15分钟内出结果,操作简便,适合家庭自测;
• 博奥晶典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可同时检测甲流、乙流、新冠、鼻病毒等6种常见病原体,避免漏诊误诊;
• 靶向测序技术更进一步,能对232种呼吸道病原体及耐药基因进行深度分析,为混合感染病例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技术的普及,使得"早发现、早隔离"成为可能,也为临床诊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临床诊疗:对症治疗是核心,重点人群需警惕
近期因新冠就诊的患者有所增加,但症状普遍较轻,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立夏后北方昼夜温差大,公众应注意避免贪凉,补充营养和水分以增强免疫力。"专家建议,若出现发热,可优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针对咳嗽、咽痛等症状,也可选择对症的止咳药或含片。
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有关专家强调:"早诊早治是降低重症风险的关键。"基层医疗机构正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等方式,为重点人群提供疾病预防、监测及转诊服务。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展抗原检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分级诊疗流程。
科学应对:戴口罩、勤洗手、多病同防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尽管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病毒传播风险仍存。公众应继续保持以下习惯:
1. 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密闭空间内,正确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断飞沫传播;
2. 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触碰口鼻眼;
3. 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4. 疫苗接种:符合条件的人群应及时接种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
5. 多病同防: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需同时警惕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
结语:理性看待,共筑健康防线
新冠疫情从未真正"消失",而是进入了低水平流行阶段。面对病毒变异与季节性波动,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通过科学防控、精准检测、规范诊疗,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疫情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对抗病毒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