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又抬头!专家紧急提醒

2025-05-17 11:26  头条

"嗓子疼得像吞刀片"

"以为是普通感冒,没想到一测发现又阳了"

"上班暂停!我又阳了…"

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再度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称自己"又阳了","新冠再抬头"的话题也冲上热搜。全国多地报告新冠阳性率显著上升,而南方省份尤为明显。那么,本轮新冠情况具体如何?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目前新冠情况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期内(3月31日-5月4日)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由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由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成急诊就诊量首位病原体。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在发布提醒时提到,目前的新冠病毒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致病力未见明显变化。本轮感染大部分人症状主要是中低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有的人也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从核酸检测阳性率来看,新冠病毒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与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均有一定幅度上升。目前我国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名第一。

南方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

北方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我省新冠疫情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近期连续增长,5月以来增长幅度较大,预计将维持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将处于低水平。XDV及其亚分支变异株仍为我省近期本土病例中主要流行的变异株。

新冠病毒以及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本身就具有波动性的传播特点,这些波动并非剧烈的爆发性增长,是一种正常的趋势,并没有明显超出常态范围。

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应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

医生提醒:新冠感染再抬头,这5类人要特别注意

第一类: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

每年呼吸道病毒流行季,最让人心惊的不是感染人数多,而是老年人的死亡率抬头。免疫系统老化这件事不是说说而已。

很多老年人连基础病都没管好,血压高、血糖乱、心功能差,病毒一来,没几天就能把肺"填满"。更糟糕的是,一些老人住得偏远,子女不在身边,发烧都没人发现,等发现,已经是肺炎中后期。

很多老人有个"老毛病":不愿意去医院。有时候咳两声就自己找点中药喝,或者干脆说"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但新冠不是老寒腿,它不是靠忍就能好。尤其是这波XDV,发展快,拖不得。

第二类:免疫力低下人群,比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激素的人。

这些人原本就像"关了门的城堡",病毒只要找到一点缝隙就能攻进来。免疫系统压根儿没有"储备军",一旦正面对垒,往往是病毒轻松取胜。

很多癌症患者术后身体极度虚弱,血象低、白细胞少,稍微一点感染就能引起全身链式反应。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比如肾移植、风湿类疾病患者,基本没有抵抗力,病毒在体内就像在酒店里度假,没人驱赶。

第三类:慢性基础病人群,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患者。

这类人群的问题是"表面没事,背后隐患太多"。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本身就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高血压常年吃药也会影响身体代谢。慢阻肺患者更是新冠的"最爱",肺本来就不行,再来个病毒,呼吸困难直接加倍。

而且这类病人有个共性:不爱换生活习惯。熬夜、不锻炼、吃得重油重盐,等到病毒找上门,再来后悔已经晚了。

第四类:孕妇。

别以为年轻就无敌,孕妇的免疫系统在怀孕期间是"人为压制"的,为了不排斥胎儿这个"半外来物",母体的免疫力会主动降低。这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去年冬天某三甲医院产科就出现过一例孕妇新冠感染后肺炎并发早产的案例,孩子早产、体重偏低,母亲恢复也非常缓慢。怀孕不是"护身符",反而是"风险提示"。

第五类:频繁接触人群,比如教师、快递员、地铁安检员、医护人员等。

他们没有基础疾病,也不一定年纪大,但问题是--暴露机会太多了。每天接触几十甚至上百人,有人戴口罩,有人不戴,有人刚从医院回来,有人刚从外地返京。这种高频接触,就像在病毒面前翻硬币,迟早会中招。

尤其是在密闭空间中工作的,比如电梯维保人员、地铁司机等,一旦感染,传播链速度极快。这类人群不能只靠"自己小心",还得靠单位管理、制度保障和群众配合。

讲完这五类人,必须点破一个误区:别再以为"反正感染过一次就没事了"。奥密克戎的"后代"们,变得更具逃逸能力,之前的免疫力很可能挡不住现在的病毒。更别说,感染一次并不意味着"获得终身豁免",这不是水痘,这是不断"进化"的病毒军团。

更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感染后,明明症状轻却咳嗽不止,后遗症开始浮现。嗓子干、气短、乏力、注意力难集中,这些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病毒对呼吸道、神经系统的真实损伤。有个50多岁的老师,感染后一直咳嗽,连讲三节课都吃力,最后不得不休假两个月。

病毒的进化,不是"愈来愈毒",而是"越发狡猾"。它知道怎么避开检测、怎么跳过免疫系统、怎么在人群中隐蔽传播。我们不能再用三年前的心态来看待现在的新冠,更不能靠"佛系养生"来对抗病毒传播。

记住:防护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未来的自己留条退路。口罩、通风、勤洗手,这些看似陈词滥调的东西,在病毒面前依旧是最有效的"老三样"。如果你属于那五类人,别等发烧才后悔没戴口罩。如果你周围有人属于那五类人,别以为他们"还挺精神",病毒从不看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