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懵了:交钱给靓家居,合同竟是和“僵尸”公司签的

2025-07-24 11:01  头条

7月18日,家装行业连锁品牌"靓家居"在珠海的门店突然宣布停业。消费者张女士(化名)在直播中看到停业通知时,手中攥着刚签的20万元装修合同和5万元预付款收据,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这几乎是她攒了3年的退休金。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签约的"珠海市创靓家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摩尔分公司",早在一个月前(5月30日)就已注销。

注销分公司成"签约工具"

调查显示,靓家居珠海门店以已注销的"摩尔分公司"名义,与至少20名消费者签订装修合同,收款方仍为注销公司账户。这些合同签订时间集中在6月初至7月中旬,最晚一份合同落款日期为7月15日,而总公司珠海靓家居仍在存续状态。法律专家指出,注销后的分公司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相关合同应属无效,但消费者若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可追究总公司及股东责任。

消费者陷入双重困局:

工程烂尾:多位消费者反映,签约后施工队失联,材料未进场,定金退款无门;

维权迷雾:靓家居公告称"停止经营",但未公布债务处理方案,消费者债权登记成唯一出路;

潜在诈骗:若公司存在故意注销逃避债务行为,可能涉嫌合同诈骗。

谁该为"幽灵合同"买单?

总公司责任:根据《公司法》,分公司债务由总公司承担。珠海靓家居作为存续主体,需对注销分公司的债务负责;

股东追责:若股东未依法清算即注销公司,需对未清偿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参考桂林某建筑公司股东被判赔2.7万元案例);

消费者救济:可向工商部门举报违法注销,或通过诉讼要求股东退款(需提供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

装修避坑指南:

查资质:签约前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确认公司存续状态;

分阶段付款: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预付款,建议按工程进度分期支付;

证据保全:保存合同、收据、沟通记录,尤其注意盖章主体是否一致;

行业监管漏洞:部分连锁品牌通过"分公司注销-重开新公司"循环规避风险,需监管部门加强穿透式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