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优化空间?有。理论上,福建舰可以采取两种改进方案:一是缩短弹射器长度20米,错开挡焰板与升降机,但这会直接削弱弹射能力,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二是保持弹射器不变,将升降机后移,如美式航母那样尽量减少干扰,但这会增加机库前段比例,给舰载机调度带来新难题。对于一艘在建造过程中多次调整、且工期紧张的航母来说,这些改动都意味着延误数年--显然不符合"交装即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战略取舍"的结果。福建舰的设计哲学更倾向于最大化单批次舰载机放飞与回收能力,即在有限舰长上,塞下10万吨级航母的收放标准。它的弹射器长度、斜角甲板尺寸、左舷全长电磁弹射布局,几乎都是为了承载更重型、更高出动率的战机而服务。这种方案的代价,就是牺牲了部分起降同时性与调度灵活性。
▲歼-15T与空警-600
从历史看,没有任何一艘航母是"完美设计"。苏联的库兹涅佐夫级为了搭载反舰导弹,牺牲了机库容积与舰载机数量;英国女王级为节省预算选择滑越起飞方案,放弃弹射器;法国戴高乐号则在甲板空间上有大量不合理浪费。美国航母自身也经历过从65米弹射到百米级弹射器的权衡过程--设计取舍本身就是航母工程的常态。
因此,福建舰的"同时起降难题"并不是致命缺陷,而是以牺牲调度便利换取极限作战能力的结果。对于人民海军而言,在当前战略环境下,这种取舍是合理的。毕竟,福建舰并非中国航母发展的终点,而是开启电磁弹射时代的起点。未来国产核动力航母在更长舰体和更充裕甲板空间的加持下,完全有机会同时实现"比尼米兹级更强弹射能力"与"起降互不干扰"的布局--到那时,这些今天的争议,也许会被视作一次必经的过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