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作为中国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8万吨级航母,自下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但近期央视纪录片《攻坚》第4集《勇闯新域》的一段甲板调度画面,却意外让外界注意到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福建舰在回收舰载机时,新降落的战机必须压过一号、二号弹射器才能掉头入位,这意味着在舰载机回收阶段,福建舰无法同步放飞舰载机,不具备"同时起降"的能力。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这是技术短板,还是刻意取舍?
▲《攻坚》纪录片中的画面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挡焰板堵住了前部升降机"的问题。正常来说,舰载机降落后应沿甲板边线进入停机区,避开弹射通道;而福建舰的甲板布局,使得拦阻后的舰载机必须碾过一号起飞点,若此时一号弹射位仍在放飞准备阶段,双方就有"碰面"的风险。因此,为保证安全,回收阶段往往要暂停一号、二号弹射器的使用。这种设计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舰载机出动的灵活性。
但深入对比全球同级别航母,就会发现这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过的8万吨级弹射航母屈指可数--美国的福莱斯特级、小鹰级(部分舰型),法国未来的PANG型,以及中国的福建舰。PANG与福建舰一样,也存在右舷第一升降机与一号挡焰板位置冲突的问题。反而是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福特级,由于舰体更长,百米级弹射器和升降机之间有足够的错位空间,因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边回收边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