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陶立烽】"相比于十多年前走访坦赞铁路时的情况,目前的铁路运行情况更为糟糕。"《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作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的陈晓晨教授指出,"确实很感慨,也很高兴看到这条铁路在几十年后终于得到重启和振兴。"
1976年,中方援建6年的坦赞铁路建成通车,曾经最高年运力达到127万吨,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运输状况远不及公路,目前年运力仅20万吨。
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中、坦、赞三国决定激活这条铁路,唤醒沉睡已久的历史价值、潜在运力和区域发展潜力。
去年9月,三国在北京中非峰会期间共同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今年9月29日,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与坦、赞三方一同签下合作协议,建设期3年,运营期27年。
11月20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共同举行坦赞铁路激活项目开工仪式,这条承载着中非友谊与发展记忆的铁路正式启动现代化改造。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中央火车站
十多年前作为记者的陈晓晨曾实地探访坦赞铁路全线,沿途克服了突发疟疾等困难,完成了实地田野调研,归国后形成了若干报告,出版了《寻路非洲:铁轨上的中国记忆》。
11月21日,陈晓晨在与观察者网的对话中连称高兴,"希望这条铁路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根据协议,坦赞铁路激活后的货运能力将达到每年240万吨。对于激活后铁路的定位,陈晓晨认为,这条铁路将从50年前帮助赞比亚突破种族隔离封锁的"政治安全通道",转变为聚焦铜矿及钴、镍、锂等关键矿产出口与全球能源转型需求的"经济机遇通道"。
陈晓晨将这一转变带来的机遇拆解为三个维度:短期可借助当前高铜价行情,畅通非洲关键矿产的外运渠道;长期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非洲现代化深度融合,激活非洲国家发展潜力;而在政治层面,更是让中坦赞三国老一代领导人凝聚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战略价值深远。
赞比亚总理希奇莱马在坦赞铁路激活项目开工仪式上兴奋地表示,"坦赞铁路走廊对于将非洲第二大铜生产国转变为区域运输和物流中心至关重要,这将促进贸易、投资和就业的增长。"
当天三国政府还签署了《关于携手打造坦赞铁路繁荣带的联合声明》。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工仪式上表示,中方愿协助赞方、坦方推动坦赞铁路繁荣带建设,合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枢纽,同时在沿线合作实施医疗卫生、减贫惠农等更多"小而美"项目,更好促进民生改善。
在陈晓晨看来,项目的核心突破点之一在于激活坦赞铁路终点、赞比亚小镇卡皮里姆波希(Kapiri Mposhi)的枢纽功能,而这一举措将为南部非洲物流格局与中非合作注入新动能。
卡皮里姆波希作为坦赞铁路的终点,地处赞比亚中央省,北连铜带省矿业核心区,往南200公里是首都卢萨卡并可延伸至南非,东通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

"卡皮里姆波希本应是南北向与东西向运输大动脉的交汇枢纽,但非常遗憾的是,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一枢纽价值长期未能充分释放。我在《寻路非洲》中也着重写了这个问题。"陈晓晨强调,只有先打通这一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卡皮里姆波希的转运枢纽作用,才能提升赞比亚铜矿外运的效率与价值。
此次坦赞铁路改造被纳入"一带一路"区域互联互通重点项目,之后将与美欧支持的洛比托走廊、日本提出的纳卡拉走廊形成 "三线并存" 的物流格局。
对于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陈晓晨明确表示,中国首要任务仍是建设者,同时将聚焦中坦赞三方运行机制的规则协调,以及坦赞铁路与赞比亚国家铁路的协同对接,暂不用涉及另外两条走廊的协调工作,核心是集中精力做好项目本身的落地见效。只有将矿产外运效率和效益价值提升后,才能谈三线竞争的问题。
针对"资源依赖陷阱"的担忧,陈晓晨批驳指出,这一说法本质上是需要警惕的话语陷阱,当前非洲内陆国家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过度依赖资源",而是资源无法充分变现。因此,项目现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助力非洲盘活现有资源,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帮助其打造本土产业链,推动沿线产业多元化,让更多价值留在非洲。他以卢旺达为例,指出非洲自身已积累了打造完整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