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癌可能是吃出来的

2025-11-21 11:12  头条

很多人觉得,癌症是"命不好",或者是"家族遗传",其实不尽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报告,高达三分之一的癌症,其实和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尤其是某些肉类,如果吃得不对,吃得太多,真的可能把癌症"吃出来"。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5种和"吃"关系密切的癌症,以及3类高风险肉类,哪些该少吃、怎么吃更安全,一定要弄清楚。

一、胃癌:重口味吃出来的"祸"

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吃得太重口。

高盐、腌制、烟熏类食物,比如咸鱼、酱菜、火腿、腊肉等,其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和多环芳烃,在胃酸环境下可能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这些物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明确的一级致癌物。

特别是长期食用腌制类肉制品,患胃癌的风险可能增加1.5-2倍。如果你本身患有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再加上这些饮食习惯,患癌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二、结直肠癌:红肉吃太多,肠子"吃不消"

红肉,是指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肌肉。这里重点要提的是--加工红肉,比如培根、香肠、热狗、罐头牛肉等。

IARC早在2015年就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将未经加工的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类致癌)。

研究发现,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大约一根香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增加18%。而红肉摄入过多也会影响肠道菌群,诱发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癌变可能。

三、肝癌:吃的不干净,也可能"中招"

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发病率在所有癌种中排第四。而"吃进去的毒",不少时候成了肝癌的导火索。

比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公认的最强天然致癌物之一,即使微量摄入,也可造成肝细胞基因突变,诱发肝癌。

此外,生食淡水鱼和未煮熟的肉类也可能携带肝吸虫等寄生虫,长期感染可能诱发胆管癌,同样危险。

四、食管癌:太烫、太粗糙的食物是"凶手"

很多人喜欢趁热吃饭,觉得"热腾腾的才香"。但如果经常吃超过65℃的食物,尤其是滚烫的汤、刚出锅的饭菜、热茶,可能会灼伤食管黏膜,长期反复刺激,会大大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此外,爱吃烧烤、炸串、焦糊肉类的人也要注意,这类食物在高温下容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对消化道影响极大。

五、胰腺癌:高脂高蛋白饮食的隐患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病隐匿,早期几乎无症状,一旦发现大多已是晚期。而研究发现,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与胰腺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

尤其是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肥肉、油炸肉类,可能会刺激胰液分泌,加重胰腺负担,增加炎症反应,进而诱发癌变。

这3类肉,建议少吃

第一类:加工肉制品

火腿、香肠、腊肉、午餐肉等,虽然方便又下饭,但含有大量防腐剂、亚硝酸盐等添加剂。这些物质在体内可能转化为致癌物,尤其是长期高频率食用,风险更大。

第二类:烧烤、油炸类肉食

高温烹饪不仅破坏食物营养,还可能产生杂环胺和苯并芘等致癌物,特别是表面焦黑的部分,建议完全避免食用。

第三类:动物内脏

虽然很多人觉得"补",但肝、肠、肺等部位容易积聚毒素和重金属。高胆固醇、高嘌呤、高脂肪的特点也会加重代谢负担,对肝脏、胰腺都是挑战。

那还能吃肉吗?当然可以,但要吃得"聪明"

肉类不是敌人,关键在于选择与烹饪方式。

优先选择白肉:如鸡肉、鱼肉等,脂肪含量低,致癌风险远低于红肉。

控制摄入量:成年人每日摄入肉类应控制在50~75克左右。

避免高温烧烤:推荐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

搭配蔬菜一起吃: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清理肠道,减少有害物质残留。

写在最后

癌症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多因共致"。饮食习惯,是我们最容易掌控的防癌利器之一。

从今天起,少吃这3类肉,多吃点蔬菜水果,远离高温烧烤、腌制食品,就是在为自己和家人多争取一份健康。

别让嘴巴的"享受",变成身体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