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钱也不是无穷无尽的,钱不够了怎么办?
举债,继续投。
如果说,前两年巨头们为AI投入的数百亿资本开支,主要还来自自身富余的经营现金流,以及通过裁员"降本增效"挤出来的资金,那么现在,牌桌上的玩家们开始动用更危险的工具--"加杠杆"。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七巨头"的自由现金流总额已较2024年年底下降了62.45%。

(数据来源:wind)
巨头们不再满足于依赖自由现金流,而是将外部融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Meta等公司纷纷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甚至寻求私募信贷等方式,为AI数据中心的建设筹集资金。
例如:Meta联手私募巨头Blue Owl通过发行私募债券筹资27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创下私募债发行纪录。该债券获标普A+评级,但收益率高达6.58%,接近垃圾债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股热潮背后还有一只若隐若现的"手"。
美国政府已将AI视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核心,这意味着它要在这个领域更大举的加码。
可以预见,未来对市场资本流入的监管将持续宽松,这无疑会进一步放大杠杆化和估值过热的问题。
宽松的融资前景和历史低位的企业信用利差,都在诱惑着巨头们继续借钱,押注一个可能无比辉煌、也可能一地鸡毛的未来。
故事讲得再好,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OpenAI至今亏损。
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约为43亿美元;但上半年该公司的亏损达135亿美元,其主要是用于研发人工智能以及运行ChatGPT的相关费用。
随着Deepseek时刻来临,AI大模型的定价权正从"技术垄断"转向"市场竞争"。OpenAI的大模型也被迫降价。未来要想提价,OpenAI必须拿出革命性的、短期内无法被复制的新能力,否则只能陷入苦战。
不仅OpenAI,其他AI巨头同样面临"不赚钱"的尴尬。
据券商预测,谷歌的Gemini大模型,2025年月度收入预计也只能达到亿美元级别;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月度收入也只在千万至亿人民币级别。这点收入,对于其母公司千亿、万亿美元的体量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比大模型本身盈利更严重的问题,出在下游应用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