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弈背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的屡屡发难,折射出其面对中国崛起时的复杂心态和战略焦虑。
"中方不接受日方无端指责,已驳回所谓抗议!"2025年8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面对日本的无理抗议,用三句铿锵有力的话彻底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就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向中国发难。从5月到8月,日本外务省已连续三次提出抗议,甚至出动军机进行所谓"监视"。
01 日本三次抗议,步步升级
2025年5月,日本通过欧洲太空机构的卫星影像,发现中国在久米岛西北约345公里海域有两艘大型船舶作业。
日本外务省当即认定中方正在设置"第19座构造物",随即向中国驻日使馆提出抗议。
进入6月,日本动作升级。6月24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航行警报,称发现"类似海上平台的架台",认定这是中方要设置"第20座设施"。
五天后,自民党政调会长小野寺五典直接搭乘海上自卫队P-3C反潜巡逻机"空中视察"所谓"中日中间线"。
8月25日,日本外务省确认中国仍在上述海域推进"第21座设施"建造,这是日本年内的第三次对华施压。
02 中方三句话回应,有理有据
面对日本的无理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8月2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送出三句话回应。
第一句:"中方东海油气开发活动位于毫无争议的中方管辖海域,完全是中方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范围内的事情,中方不接受日方无端指责,已驳回日方所谓抗议。"
第二句:"中方坚持并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东海问题原则共识的立场没有变化。"
第三句:"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早日重启两国政府间谈判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三句话明确表明了中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立场:坚决维护主权、恪守共识、愿意对话。
03 历史经纬,日本理亏
东海争端的根源在于双方不同的划界主张。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日本则提出所谓的"中间线"原则。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对其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冲绳海槽深度达2940米,按照公约规定,2500米深度足以切断大陆架,冲绳海槽构成了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划分上的天然界限。
日本无视这一客观事实,强行主张"中间线",试图瓜分本属于中国的海洋权益。
更重要的是,中日两国曾在2008年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约定在实现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开展合作开发。但2012年日本上演钓鱼岛"购岛"闹剧,破坏了这一合作基础。
04 资源丰富,日本焦虑
东海蕴含的资源储量堪称"第二个波斯湾",预估石油储量约1000亿桶、天然气超2万亿立方米。
但日本对中国开发的抗议,实则源于自身开发能力的短板。与中国一侧400米水深的平坦地形不同,靠近日本的冲绳海槽深度超2000米,复杂地形导致开采成本高昂。
据日本测算,仅勘探3-4个区域就需100亿日元,全面开发投资或达1000亿日元。日本石油企业长期专注炼化业务,上游勘探技术严重不足,无力独立开发深海资源。
这种"想开发却无能力"的困境,让日本只能看着中国凭借先进技术建设开采平台,失衡心态最终转化为对中国的无理指责。
05 地缘博弈,战略考量
日本对华抗议的背后,还有复杂的地缘政治算计。从国内政治层面看,自民党面临诸多压力,需要通过"外部议题"转移民众注意力。
东海议题历来是自民党炒作"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抓手。小野寺五典作为自民党政调会长,亲自搭乘军机视察并在社交媒体发声,本质上是想通过"对华强硬"的姿态争取选民支持。
在国际层面,日本试图通过在东海议题上对华施压,配合其"印太战略"的推进。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强与美国、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合作,在海洋议题上频繁对华示强。
目的是想通过"制造区域紧张"来凸显自身的"战略价值",进而获得美国更多的安全承诺与战略支持。
2025年6月,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小野寺五典搭乘军机对东海进行所谓"视察",炒作"中国资源开发威胁"。
日本官房长官更是声称中方设施"可能用于军事"。但事实上,中方建造的设施是用于油气资源开发的海上平台,参与作业的船舶都是专业资源开发船只。
国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实力与利益的较量。东海争端的解决路径早已明确: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为依据协商划界。
中国始终保留谈判大门,但绝不接受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