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然而就在这前一天,日本却暗戳戳炒作"中国军事威胁"。
据环球网援引日本富士新闻网9月2日消息,日本防卫省声称,中国海军一艘导弹驱逐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舰8月31日穿过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海域,向东海航行。至此这两艘中国军舰已经绕日本列岛航行一周,日本自卫队全程跟踪。这样一条看起来简单的军事快讯,实则暴露出某些国家的"双标"。
中国9.3大阅兵前夕,世界的焦点再次汇聚到北京。而日本却传来爆炸性消息,石破茂公开宣布无意留任。这是辞职声明,更是"政治投降",在中美的夹击下,石破茂无力改变,只能选择辞职,两不得罪。
去年10月,石破茂在众多派系的角力中"意外"当选日本首相,被誉为"折中派"、"清白人",承担起重建自民党形象、修复对外关系的重任。
当时日本社会对他抱有一丝希望,认为他能带领日本摆脱混乱、稳定局势。可惜,这段短暂的"蜜月期"转瞬即逝。
石破茂接手的是一个满身是伤的自民党:政治献金丑闻刚爆、经济增长疲软、通胀压力巨大,民众信任度低到谷底。
他上任之初,还信誓旦旦要"终结派阀政治""清算内部腐败"。结果,仅三个月后,他自己就被检方调查,秘书办公室被搜,政治团体涉嫌账目造假,"清白首相"的人设轰然倒塌。
而真正压垮他的,还是7月的参议院选举惨败。自民党失去了议会主动权,在东京的支持率跌破历史记录,整个执政联盟仅拿到40个席位,远远低于目标的50席。
与此同时,极右翼的"参政党"狂飙突进,以"日本人优先"、"反对移民"、"反中仇外"的口号吸走大量保守选民,仅用一场街头宣传就从1席冲到14席,成了第四大党。
选民用选票狠狠地给了石破茂一记耳光:你搞改革可以,但别忘了,现在的日本,民众更想要"听得懂的怒吼",而不是"温和而无力的改良"。
选战失利让石破茂成为党内"替罪羊",但归根结底,是他被推上了一个两头都不好做的位置。
一边是中国。在中国即将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关键时刻,石破茂既不敢公开对抗,也不愿表态参与,陷入了一个骑墙式尴尬局面。他知道中国在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军事、外交、经济全面上升,如果强硬应对,只会引火烧身。
可他又无法摆脱右翼势力压力,只能默默承受,结果成了"两面不是人"。
另一边是美国。今年7月,特朗普突然对日本开出"关税大礼包":对汽车、钢铝、电子产品征收高达25%的惩罚性关税,日本赖以生存的制造业岌岌可危。
这让石破茂左右为难。反对美国吧,日本没这个本事;全面配合吧,民众不答应。最后他试图"拖时间",结果被党内实权派麻生太郎直接点名:"不能让他再拖下去了!"
就这样,一个首相,在外交层面一事无成,在内政层面四面楚歌,自民党内部更是掀起"倒石风暴"。从麻生到小泉,从高市早苗到林芳正,政坛"潜龙"纷纷跃出水面,准备接班。
这就是现实: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今天,日本首相已经不是日本人选的,而是国际大局裹挟下的"棋子"。
为什么石破茂偏偏选在九三阅兵前夕表态"无意固守"?这绝不只是偶然。
一方面,他清楚,自己无法压制国内右翼对中国纪念阅兵的反对声;另一方面,也深知中国如今对日本政坛动态观察密切,任何敌对表态都可能引发新一轮外交摩擦。
因此,这种"识趣式退场",既是给党内留台阶,也是给中国"送个信号":我不再搅局,不会阻碍中国的历史纪念。
从石破茂最近几次讲话中就能看出他正在"急刹车"--从之前含糊表态"各国应慎重对待阅兵",到如今干脆不提中国,只谈国内改革,这种话术转变非常明显。
尤其是在中俄舰队"绕日本巡航"后,石破阵营更是明显转向低调,不再回应涉及中国军力的问题。
可以说,这不是投降,是不得不认清现实--在中国军力、外交影响力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国背景下,过去那种"小动作搞外交"的伎俩,已经不好使了。
石破茂宣布不留任后,日本自民党内部再次"炸锅"。
根据多家日本媒体爆料,高市早苗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宣布参选党总裁,主张"强硬对华",并呼吁强化日美军事同盟。与此同时,小泉进次郎、林芳正等"中间派"也都频频亮相,争夺媒体关注。
这种多头并起的局面,正是典型的日本"短周期政治"回潮征兆。
过去几十年,日本政治频繁更替,平均一位首相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安倍晋三是个例外,但他的长期执政靠的是美中平衡、经济稳定、派阀控制三者兼备。而现在,这三点日本一个都不具备。
经济上,通胀高企、债务爆表;外交上,中美都压着日本;内部上,参政党崛起打破传统格局,自民党不再铁板一块。
可以预见,接下来无论谁上台,都难以扭转大局。"首相一年换一个"的日子,可能又要回来了。
石破茂的"低头认输",并不意味着日本战略方向会彻底改变。中国需要冷静判断局势,不能被石破茂的"辞职"所迷惑。
如果极端右翼政客当上日本首相,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应对日本更激烈的反华的准备,尤其是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的挑衅。届时西太恐怕会更加紧张,我们要明白,日本右翼是极其顽固的不排除日本做出小动作,以挑拨中美关系。
石破茂在9.3阅兵前宣布退场,可以看做是日本战略的重大转折,未来日本政坛很可能再次陷入动荡,也说明当前在中美博弈加剧、国内矛盾激化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已经找不到明确的方向感。
这并不值得庆祝,而应引起我们高度警惕。一个方向迷失、政治不稳的日本,反而更有可能走极端,更有可能"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