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基辅警报拉响,泽连斯基无计可施,主动找上中国,对华提出请求,中方的回应不简单
据报道,基辅的夜空再次被火光划破,市政大楼半旗飘落,22条生命定格在8月28日的凌晨。导弹与无人机交错穿城,警报声把整座城市从睡梦中拽到冷硬的现实里。第二天,市长宣布全城哀悼,国旗下半,公共建筑跟着降旗,街头安静得让人不安。这一幕不是头一次,但每一次都让人更疲惫。
就在这样的节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把目光抛向北京,向中国喊话,希望中国对俄方空袭"作出回应"。这一步棋看上去急促,实则是乌克兰三年战火走到当下的一个必然拐点:当西方承诺越来越轻、援助越来越窄,能够同俄乌两端都保持沟通、又坚拒"拱火"的那一方,成了最后能被寄望的变量。外交部的答复也没有兜圈子,就是两句话--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遵守"三原则":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简单,但把路划得很清楚。
基辅军政管理部门通报,到当晚23点,这轮对首都的密集打击已致22人遇难。袭击方式是导弹叠加无人机,时间在凌晨,典型的"窗口压制"与"防空消耗"配合。第二天,官方宣布哀悼,市政建筑下半旗,私人建筑建议跟进。同一时间,记者在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把问题递过来:俄方连续夜袭,乌总统表示期待中国回应,中方怎么看?发言人的话很克制:立场一贯明确,唯一可行出路在对话谈判;同时重申"三原则",劝各方降温,为政治解决积累条件。
另一个声音来自美国,美国驻北约大使讲得也很直接:指望美国通过外交"下令"让冲突停止,这种想法很天真;美国没那个"筹码"去迫使双方马上停火。把这几句放在一起看,乌克兰的处境就不难理解:战场上扛不住持续消耗,后方的援助链条抖动越来越频繁,国际舆论与政治空间在收缩,情感动员的阀门打开得很大,但真正能改变态势的资源和渠道,却不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