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业喊话欧盟:中国脱碳模式全球最先进,照搬他们思路又有何不可?

2025-09-04 20: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王一】英国《金融时报》9月4日报道称,多位欧洲汽车行业领军人物近日呼吁,欧盟在推动减排政策时应该照搬"最先进"的中国经验,将混合动力车型纳入支持范围,而若继续坚持2035年全面禁燃令可能会让欧洲最大的产业面临风险。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主席、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aellenius)对该报表示,中国在"脱碳"出行上是全球最先进的国家,这得益于其政策不仅鼓励电动车,还鼓励混合动力及其他减排技术。

"没有截止日期,没有禁令,保持技术开放……既然中国的模式成功了,我们为什么至少不讨论一下欧洲版本的可能性呢?"康林松反问道。

康林松的建议得到了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Schaeffler)动力总成和底盘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Matthias Zink)的认同。他说:"中国做得好的地方在于不限制技术……照搬这个思路有什么不对呢?"

欧盟理事会2023年出台了一项法规,决定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

但欧洲汽车业围绕这一时间线存在分歧。《金融时报》称,沃尔沃和Polestar极星等专注于电动汽车的制造商支持该法规,而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在内的其他车企则一直敦促欧盟委员会重新审视2035年开始禁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他们认为这一政策会迫使车企把全部投资押注在纯电动车上,而忽视了混动等多元化减排路径。

ACEA和CLEPA在8月27日致函欧盟委员会,直言在当前的环境下实现如此"僵硬"的零排放目标已"不再可行"。

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 视频截图

康林松强调,欧洲车企已为电动化转型投入数千亿欧元,但同时还需要在充电设施和供应链上加大投入,而这正是中国在推动电动车发展时的重要战略。

"如果要提高电动化主航道的成功率,那就必须把资金投向这些地方。"康林松还补充说,在禁令正式生效前,消费者可能会集中抢购燃油车并长期持有,可能导致汽车市场在禁令实施的第一年规模"骤减",中小企业或难以承受冲击,这将对欧洲最大的产业构成"巨大风险"。

目前,欧洲车企在电动车转型上的进展不一。今年上半年,梅赛德斯-奔驰电动车销量仅占其全球总销量的8%,远低于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的18%、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的16%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11%。

据《金融时报》报道,面对业界压力,欧盟近期已放宽了2025年的车企减排目标,允许企业在三年内分摊达标任务。此外,为扶持本土产业,欧盟还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

尽管如此,报道称,欧盟官员仍不愿放松2035年禁燃令,因为今年以来欧洲电动车销量显著上升,更多平价车型推动渗透率提高。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电动汽车占挪威、冰岛和欧盟汽车市场份额的17%,混动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占43%。德国专业汽车机构施密特汽车研究所预计,明年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22.6%。

不过,《金融时报》指出,制造电动车需要巨额投资,其利润率也低于燃油车。在美国加征关税、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欧洲车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去年10月,欧委会不顾中方反对,在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的情况下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所谓"最终反补贴税"。在原有10%关税的基础上,中国汽车制造商最高被加征了35.3%的关税。

当时此举就在欧洲引发一片反对声。欧洲各界认为,加征关税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干扰对华经贸合作,还将阻碍欧盟绿色转型进程。

今年1月,康林松也在采访中发出警告称,"不要加速保护主义,因为……我们会损失惨重"。他表示,关税将损害汽车行业,欧方应当同中方协商,达成取消关税的协议。他补充说,在原材料、先进芯片和零部件等各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想提醒政策制定者,不要忘记是什么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如此成功"。

中国车企也并未因欧盟加征关税而放慢在欧洲市场的扩张脚步。美国彭博社9月1日报道称,在9日至14日举行的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和零跑等中国品牌将携最新混动车与纯电动车亮相,掀起新一轮攻势。

德国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数据显示,7月中国品牌占欧洲电动车销量的9.9%,连续第三个月在整体汽车市场占据了超5%的市场份额。据彭博社报道,比亚迪是引领市场份额上涨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之一,其欧洲销量现在经常超过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

"上涨似乎还没有结束,"Dataforce分析师朱利安·利辛格(Julian Litzinger)分析说,中国车企在快速增长的混动汽车中表现尤为出色,随着他们推出更多车型,"还有增长潜力"。

近来,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果越来越被西方世界注意到。英国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和政策网站"碳简报"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碳排放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约1.6%,在截至今年5月的12个月里下降了约1%。

"中国可能已到达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里程碑。"英国广播公司(BBC)感慨道,中国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部署可再生能源技术,未来可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梁锦慧(Gim Huay Neo)表示:"中国在国内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者。随着对清洁能源技术和人才的持续投资,中国有望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安全和包容性能源未来的贡献。"

中国在2020年9月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中国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7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说,中国始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去1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增加至17.9%,碳排放强度下降了超过34%。毛宁表示,中方将继续同各国一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绿色转型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