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殖民现代性叙事
观察者网:最后,想从更长的坐标轴来看日本、东亚从前现代走到现代的整段历史。16世纪末一场东亚地区的战争打响--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被视为是当时日本实权拥有者丰臣秀吉想通过扩张来解决内政而发起的;之后日本开启德川幕府统治;再接下来,对日本影响至今的事件便是"黑船来航"--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日本近代的起点,接着是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本从封建时代走向近代,再到参与帝国主义战争的这条线索,它是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外部世界(中国/明清、东北亚/东亚、欧美),以及自己在不同圈层中的地位?
这个问题也涉及到,我们究竟该怎么评价明治维新?过去国内的观点给予其肯定,很大原因是站在甲午战败、反思中日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之路,认为明治维新推动国家现代化,但这种评价视角是否合理?同样日本也在反思和阐述黑船来航到珍珠港事件这条主线,叙事主轴跟我们不同,您怎么看这种区别?
宋念申:日本怎么看自己和外部世界,其实是随着它内外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然任何国家都寻求自己在世界中的某种中心性,这个话题没有时间多展开。不过明治维新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2018年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国内知名学者孙歌老师做过一个音频节目,她提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明治维新。过去我们一直把明治维新当作一个成功的范例,但事实上,明治维新的"成功",直接引导出日本后来走向军国主义,最终在二战中被打败至几乎灭国,战后又被美国长期"占领"。虽然冷战时期由于美国的战略需求,日本利用朝鲜战争重新工业化,后来借着地缘政治变化的战略空隙,又变成了一个发达国家,但只要日本表现出任何自主性的冲动,就立刻被美国打压,至今仍然是个"不正常"国家。造成这样的历史后果,难道明治维新不需要被重新思考吗?
我们在国内经常听到的这套逻辑--明治维新是成功的,而中国同时代的一系列改革是失败的--究竟是怎么来的?甲午战争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导致后来的改革和革命者纷纷赴日求学、探索,以日为师。但为什么从日本战败到今天,这套逻辑依然强大呢?
因为它符合宏大的现代化叙事。在我们学习的历史分析框架里面,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鸦片战争,而日本就是黑船来航,这就把中国、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分成了两个截然断裂的阶段,前面的叫古代(前现代),后面的叫现代(或者近代)。

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夕订造的世界第一快舰"吉野"号
冷战时代的美国学界,就着力强调这套分析/叙事框架,典型代表是费正清笔下的中国和赖肖尔笔下的日本。二人的共通之处,是认为东方国家内部停滞,没有办法走向现代,必须要有外部势力来打破其内部长期的封闭落后、保守愚昧,靠着外部撞击带来的先进的文明,这些国家才能有所反应,走向启蒙、开启现代化。【注:埃德温·赖肖尔(1910-1990),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生于日本东京,二战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61-1966年任美国驻日大使,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著有《我的两个祖国》《中国:传统与变革》(与费正清合著)等。】
这套逻辑长期主导我们的历史叙事,对我们的近现代史认知产生强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日益成为主流,欧美的历史研究界逐渐抛弃这套现代化框架,更强调自16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内生现代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层面,此时的东亚都已经随着内外格局的演进,萌生、吸纳新的东西。等到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入侵以后,刺激了内生资源的转化,也让中国和日本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自强道路。不可否认,外来的刺激很大,但这个刺激一定是作用于内部已经具备的某些历史资源,才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当然,批评西方中心主义,并不是说要以中国为中心。强调中国内生的现代性,不必否定西方的因素,否则也有失偏颇。
我们对历史的考察,不能简单套用一种因果模式来做线性分析,而是要看到究竟是哪些因素,让中国、日本等在面临外部的巨大冲击时产生了不同反应,最终走上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