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再度迎来历史性时刻,或将迎来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
但这位高调的女首相对华态度并不友好,还没正式上任就已经亮明态度。
坚持走安倍晋三的反华老路线,挑衅台海红线。
而高市早苗的上任,对中日关系也会迎来新挑战。
高市早苗当选
2025年10月4日,64岁的高市早苗以185票对156票的优势击败小泉进次郎。
成为自民党历史上首位女总裁。
按照惯例她将在10月15日的国会投票中,正式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然而就在胜选演讲结束后的第二天,高市早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说出了一句让人意味深长的话:"现在与其说感到高兴,不如说真正的困难才刚开始。"
这位刚刚创造历史的女政治家,似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即将面对的凶险局面。
就在一个月前,她的前任石破茂刚刚黯然宣布辞职。
这位在2024年9月刚刚当选的总裁,原本应该执政到2027年。
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迫下台,而高市早苗接手的正是石破茂留下的这个"烫手山芋"。
高市早苗的当选之路,堪称一部"屡败屡战"的励志剧本。
2021年她首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败给了岸田文雄。
2024年她卷土重来,却在最后关头以微弱劣势输给了石破茂。
当石破茂因执政联盟在众参两院选举中连续失利而被迫辞职时。
她终于迎来了第三次机会,这一次高市早苗改变了策略。
她不再单纯强调自己的右翼立场,而是大打"经济牌"。
承诺通过减税和地方财政支援来应对物价上涨和日元贬值。
石破茂在执政期间试图走"稳健路线",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却被党内右翼势力视为"软弱"。
2025年8月23日,石破茂还专门与韩国总统候选人李在明举行友好会谈。
为了表示欢迎对方甚至小跑上前,结果崴了脚踝。
这个细节被日本右翼媒体大肆炒作,成为攻击他"媚外"的证据。
在这种背景下,高市早苗的"强硬"形象反而成了优势。
她公开宣称自己是"安倍晋三的正统继承人"。
埋下的"定时炸弹"
高市早苗的右翼立场,在日本政坛早已不是秘密。
从2014年到2025年,她在12年间累计11次参拜靖国神社。
这个频率,在日本政界也算得上"顶尖"。
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否认。
她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真实事情,主张外国不应干涉日本教科书事项。
2013年12月,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后。
中日关系迅速进入冷冻期,中日高层交往停滞,民间交流遇冷。
给两国经济和外交都带来了巨大损失。
这段历史对高市早苗来说应该是一个警示,但她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高市早苗在当选后最引人关注的表态,莫过于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她不仅公开宣称"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
甚至扬言要与中方就台湾问题进行"坦诚对话"。
这套"台湾牌"的背后,其实藏着三重战略意图。
高市早苗也是想走老套路,通过炒作台海议题。
可以让民众的注意力从国内问题转移到外部威胁上,为政府争取喘息空间。
第二点是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她还推动在日本西南诸岛部署更多武器装备。
构建对华包围圈。这些主张与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形成战略呼应。
第三点是构建对华技术封锁链,她提出的半导体出口管制、限制中国投资等政策。
试图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这套如意算盘在现实面前却处处碰壁。
中国连续17年稳居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3080亿美元。
若执意推行对华经济脱钩,不仅会破坏中日关系,更会直接损害日本跨国企业的利益。
美国虽然乐见日本在对华博弈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但也希望日本保持"可控性"。
中方的"静观其变"与"精准反制"
面对高市早苗的挑衅言论,中方的反应显得既克制又坚定。
中国外交部在高市早苗当选后发表声明,表示"注意到有关选举结果,这是日本内部事务"。
同时要求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和共识。
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奉行积极理性的对华政策"。
中方的态度一如既往,在红线问题上我们不会让步。
9月份的时候,中国外交部宣布对日本参议员石平实施制裁。
这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一次明确警告。
与此同时中国军方也在用行动展示实力。
2024年解放军机绕台5091架次,海军编队常态化穿越岛链。
在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上,中国有充分的能力和决心。
高市早苗创造了历史,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但这个"历史突破"掩盖不了一个尴尬的事实,她可能也是一个"天选背锅侠"。
石破茂就是前车之鉴,这位在2024年9月当选。
原本应该执政到2027年的总裁,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迫辞职。
高市早苗接手的局面比石破茂更加复杂。
自民党和公明党在众参两院均未过半。
即便新总裁诞生,也无法保证在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获胜。
如果无法与在野党达成合作,财政预算与各类法案都将难以在国会顺利通过。
高市早苗的外交路线也正在把日本推向孤立。
她不仅反华还反韩反俄,在日韩争议的竹岛(独岛)问题上强调"这是日本的领土"。
对俄罗斯争议的北方四岛耿耿于怀。
甚至提议趁俄乌冲突"直接抢夺回来"。
这种四面树敌的做法,只会让日本的国际处境更加艰难。
如今高市早苗会做出怎样的政治判断并不好说。
但很明显对话态度强硬,或许中日关系会迎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