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不拴绳、粪便不清理该如何治理?辽宁各地积极探索文明养犬治理新模式(3)

2025-09-23 13:31  辽宁日报

犬类行为认知盲区更是硬伤,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附属动物医院)主任王立成从动物行为学视角认为,萌宠不按照规范撒欢出街,就是"移动的风险源"。

针对社会热议的犬伤人事件责任归属问题,王立成拿出的科研数据表明:饲养方式不当占主责权重的40%至50%,长期禁锢会积累攻击性情绪,主人溺爱更会导致犬类认知错乱。社会化训练缺失承担30%至40%责任,犬类易因恐惧失控,决定攻击与否的关键是情境中的威胁感知。至于犬的品种因素仅占10%至20%。"牵好一根绳、打好一针苗、做好一次训练,可以筑起文明与安全的双重高墙。"王立成说。

创新破局

治理从"他律"转向"自律"

养犬管理困局中,我省各地正积极探索更具温度与智慧的治理模式,让嵌入生活场景的温暖触点,成为文明养宠的柔性支点。

破局手段一是设施先行,"便利"推进主动践行。

"豆豆,来,咱们在这里上厕所。"7月29日一早,家住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二街的居民吕爽牵着爱犬走进附近的"宠物公厕"。等豆豆"小解"后,吕爽用脚轻踩冲水踏板,公厕便池四周环形出水口自动喷水冲洗便池。

记者看到,"宠物公厕"建在步道草坪旁,立着醒目的牌子。"这个'宠物公厕'已成园区一景了,水冲更清洁,味道消散也快,现在遛狗的居民都主动牵狗来这里方便。"吕爽笑说,自从有了"宠物公厕",感觉自己遛狗没那么被反感了。记者了解到,沈阳市部分居民小区正在推广设置"宠物公厕",有沙土形式的,也有水冲形式的。

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阳光花园虽然是一处老旧楼院,在推动居民养宠自治方面却不断上新各类设施,聚焦居民日常遛宠轨迹,在单元楼出入口、休闲广场等高活跃区域布设"养宠便民角",有序陈列可降解拾便袋,居民携宠漫步时,抬眼可见、伸手即取。

破局手段二是共治共享,"邻里监督"效果优于"执法管控"。

本溪市明山区程家社区有4737户居民,养犬100多条。社区党委书记赵淑淳带领团队以5至6栋楼为单位划分"微网格",每天推送文明养犬的图文消息,有时是一句提示语,有时转发居民拍摄的文明养犬短视频。这种引导改变着社区面貌,养犬户自觉将遛狗时间避开邻居出行高峰。

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中南社区组建了一支"文明养宠监督团",发放图文版《文明养宠手册》,居民化身文明养宠志愿者,在遛弯儿晨练等日常生活里提醒未牵犬绳的邻居。"大家都是老街坊,说一句'注意点'比民警来罚款管用。"老楼长宋波说。

沈阳市皇姑区舍利塔街道太东社区组织居民共同订立"社区文明公约"、设置文明遛宠补给点。社区党委书记董贞珍介绍,"契约化引导+便民化配套"实现社区环境优化与邻里和谐互促共进。

文明养犬养成,制度和举措不能缺席。大连市"1+3+N"网格化管理模式破解部门协同难题,以社区民警为核心,联动街道城管、居委会、物业,再吸纳业主委员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今年截至目前,大连市通过该模式办结12345政务热线涉犬诉求313件,群众满意度达100%。本溪市推行的"电子犬证"实现主城区全覆盖,犬只免疫、违规记录一码可查。锦州市公安部门增设网上"一站式"办理犬证,对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办理服务。

"各位,今儿咱不讲三国,聊聊遛狗牵绳好行为……"在沈阳市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书表演艺术家孙刚融入养犬管理条例的新评书包袱不断,贯口精彩,观众在笑声中接受文明养犬理念。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各地都在探索。大连市开展进养犬户、进社区、进校园等"六进"活动,精准覆盖重点群体;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举办"动物行为学讲座"。

我省文明养犬治理实践也形成了品牌,7月14日,大连市发布城市文明"十大品牌",其中包括文明养宠--"爱宠在手 规矩要守"。

锦州市人大代表秦奇表示,随着设施更完善、规则更清晰、理念更深入,人宠和谐的画面为城市文明又增添了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