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不拴绳、粪便不清理该如何治理?辽宁各地积极探索文明养犬治理新模式(2)

2025-09-23 13:31  辽宁日报

"你家狗也不拴绳,俺家孩子好几次被'多多'追着跑回家,小手攥着我的衣角直哆嗦,吓得脸发白。"赵宁一肚子怨气。"'多多'脾气好得很!从没咬过人,见谁都摇尾巴。它就是嗓门大了点,害啥怕啊?"孙超语气里透着委屈和被投诉的不理解。

在锦州市府广场,环卫工人李大姐的清扫工具中专门配备了"宠物粪便清理夹"。"平均每天起码要清理十多处狗粪。"李大姐说,夏季遛狗人数增多,狗粪便清理量比冬天多一倍不止。望着广场地面几处清除难度较大的污渍,李大姐无奈地叹了口气。

记者走访省内多地发现,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公园、街道、小区并不鲜见,不文明养犬行为已成为"高频扰民清单"。在市民集中吐槽的焦点中,遛犬不拴绳导致的惊吓与伤害、粪便不清理造成的环境污染、深夜犬吠引发的邻里矛盾排名前3位。此外,"我家狗不咬人"这个经常被养犬人挂在嘴边的理由受到的诟病最多,被称为"最不讲理"的申辩。

持续治理

难在"软"约束与"硬"盲区

"我邻居家的狗天天半夜叫,这事儿归哪个部门管?"在各地的12345热线电话里,类似的投诉经常接到。

记者了解到,养犬管理涉及公安、城管、社区等多个部门,但各自有各自的管理重点,并没有一个部门能做到全覆盖,属于"多龙治水"。现实中,记者调查发现,我省有养犬管理规定,各地也都出台了养犬管理条例或办法,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法规明晰却难落地、部门联动难在协同、习惯养成难以短期见效"等多重困难。

采访中,涉及养犬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都提到各自难处。物业说没执法权,只能劝导;社区表示虽然能调解,但不能罚款惩戒。即便省或地方有规定,遛狗不牵绳可处200元罚款,拒不改正三次就收容犬只,但在实际执法中,现场取证非常难。管理部门人员也缺乏持续跟踪的人力与监控手段,无法准确认定其是否属于"屡教不改"。

除了相关部门管理范围有限,养犬人对相关法规不了解、缺乏犬类行为认知常识等也是不文明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不关注或不清楚本地养犬管理具体条款的养犬人不在少数,而且超三成的养犬人认为"牵绳束缚了狗的自由",从情感上不愿意接受。